關于人工智能及人臉識別
昨天,清華大學一教授關于人工智能的言論引起不小討論。以下是教授的言論(節選):
“胡扯,所謂的人工智能都是胡扯!”
“在人類的發明史上,從來都是應用、需求領先,從來都不是技術領先的。
“現在AI可知的應用就只有圖像解析。”
“但不管是安防還是互聯網領域,只要你是可知的應用,那你就老老實實的說你在做應用、在做圖像解析,不要吆喝著所謂的‘人工智能’。”
“如果你說你純屬做AI,那多半就是純屬忽悠。
不知道李彥宏或者馬云聽到這個言論做何感想?相信教授的本意是告誡大家踏踏實實做產品應用,而不是蹭人工智能的噱頭,不是所有產品都套上“AI”概念,更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資格說自己“做AI”的,更不要“過火宣傳”。關于需求領先還是技術領先,有點類似“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討論一樣,見仁見智。
肯德基刷臉,馬云再一次拉風
昨天,肯德基刷臉的新聞同樣引起不小的關注和刷屏。今年人臉識別的新聞太多了,刷廁所取衛生紙、刷高鐵、地鐵布控,各種人臉新聞,充斥各種媒體。這一次,肯德基刷臉事件引起關注,因為相比之前的各種小case案例,此事件可能上升到“第三次人機”交互層面。
刷臉支付的落地,意味著繼現金、銀行卡、
手機支付之后,又多了一種新的支付方式,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即便忘帶錢包、手機沒電,也能進行支付。此外,這也意味著人機交互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用戶與機器的交互手段從最早的電腦,到手機,到現在可以脫離設備的束縛,靠人本身就能完成。
早期的刷臉事件,無論是APP登錄、高鐵或者人臉布控,實際上是都不是支付應用,對錯誤率要求沒有“支付”那么高,刷臉「支付」比「登錄」離資金更近,安全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刷臉支付是在線下公共設備和開放環境下進行,真實場景復雜多變:燈光、人群、角度、人臉信息是否為照片、視頻是否冒充等。如今落地支付場景,確實是“人臉”大事件。
刷臉識別的過程及應用很簡單
首先,在支付寶中開通「刷臉支付」功能,在支付寶實名
認證時,要求你進行的一次人臉識別輸入,而當時的數據已經存在于支付寶數據庫中。開通后在自助點餐機上選好餐,進入支付頁面,選擇“支付寶刷臉付”,然后進行人臉識別,大約需要1-2秒,再輸入與賬號綁定的手機號,確認后即可支付,支付過程不到10秒。
刷臉識別的背后的技術支撐
肯德基“刷臉支付”由螞蟻金服和曠視(Face++)共同研發實現的: 刷臉其實是替代了刷卡或掃描二維碼的過程,為我們省去了掏手機并喚醒應用的時間和麻煩。為了確保安全性,K PRO(杭州肯德基店)在刷臉過程中,支付寶新的技術(3D 結構光深度相機)可以抵抗各種真實偽造攻擊,不管是用3D重建及人融合的軟件,還是屏幕重放/打印
面具,又或者拿打印照片/數字照片等,能抵御各種偽造攻擊。當然你的人臉信息也都會妥善保存,保護個人隱私。
從支付寶公布的消息看,這代技術誤識別率控制在十萬分之一,這是個已經達到了金融級人臉支付的級別,相當高的標準。另外,目前支付寶還在實驗室測試了更先進成果,即雙胞胎、四胞胎的人臉也能被輕松識別。所以從這個節奏來看,今天杭州肯德基KPRO餐廳上線的“刷臉支付”,是該技術邁出實驗室的第一步,后續肯定還會繼續更新升級。
中國的人工智能全球領先程度
目前我國做人臉識別的技術服務公司有三十家左右,其中比較被認可和知名度較高的四五家獨角獸公司,是曠視科技(FACE++)、商湯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格靈深瞳!
曠視科技2011年成立;云從科技成立最晚,2015年成立;依圖科技和商湯科技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成立。目前,這四家獨角獸在金融人臉識別領域都有所涉及,略有區分。
曠視科技的“天眼布控”系統
依圖科技人臉識別主要服務于安防,在金融主要落地的有刷臉取款和身份驗證,招商銀行就是其合作機構之一;商湯科技目前主要有應用于京東金融的人臉登錄以及招商銀行等機構的身份驗證;曠視科技目前主要是應用于支付寶的刷臉支付、登錄以及身份驗證;云從科技與農行推出ATM機刷臉取款,與收付寶合作刷臉支付,以及為多家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
人工智能業界看來,這一波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得益于大數據,因為算法上有深度學習的支持之外,中國海量大數據的儲存,一方面是給了科技企業以及技術開發者廣泛的練手的平臺, 另一方面,五花八門的場景應用也提供給企業可以變現的通道。
人工智能是非常消耗大數據儲備的“監督性學習場景”,有足夠多的量才能滿足訓練數據。從技術層面上看,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雖然從基礎研究的角度要晚于歐美,但從數據量和技術的創新角度是慢慢趕上了國外的水平。數據對于人工智能而言就好比原材料,沒有原材料就好比通俗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回到安防領域,目前發力“AI+安防”概念的企業,除??怠⒋笕A、宇視、網力、科達等主流安防廠商外,還有商湯、曠視等新興算法公司。由于算法公司科技光環的存在,市場存在這樣一種錯覺,認為識別就是算法公司的“專屬區”。誠然,這些新興算法公司在識別技術和識別準確率上都有不俗表現,但是安防廠商擁有更豐富的行業大數據應用及
公共安全實戰經驗,對客戶需求了解也更為深刻、精準,算法+應用的結合,更容易落地到實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