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的構想中,2035年的上海將會是什么模樣?站在2018年,這個城市的未來藍圖正在變得逐漸清晰。一場直達未來的變革已經開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運載著這些駛向未來技術的超級高速公路已經上線,2018年10月24日,上海電信宣布,上海已完成千兆網絡覆蓋,成為“千兆第一城”。站在全球網速巔峰望向2035,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在等著你。
變革進行時:讓城市認識你
這將會是一場從“你認識城市”到“城市認識你”的顛覆性革命。在看不見的網絡空間,奔流不息的大數據將讓城市的公共建筑擁有“智力”。在一個智能城市廣場,當攝像頭實時捕捉到的人群信息顯示兒童占多數時,廣場即刻轉變為游樂園;當年輕人比例不斷提高時,廣場則會啟動音樂會模式…… “城市將不再是被動的固化的,而是主動、智能、更人性化。”不久前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智慧城市總設計師吳志強如是介紹上海建成未來智慧城市的藍圖。
1、有了網絡,城市有了“感知”
根據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在實現城市智能化運行和管理的規劃中,上海將致力于提高城市智能化運行和管理水平、建設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體系、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圍繞市民生活品質、全面發展、文化休閑、交通出行等需求,推廣信息化服務模式,打造以人為本的智慧生活環境。
如今,上海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在剛過去的10月17日,上海市首個覆蓋全政務服務的綜合門戶正式上線,上海市民有了統一辦理社保、民政、出入境等各類政務事項的門戶,上海有了一個政務大數據中心,原本散落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首次打破部門壁壘,被重新整合、收納、共享以及應用——讓數據“按需所取”是上海走向智慧城市的基礎。
“城市智能化集中體現在城市運維的感知、記憶、反應、學習、協同等能力,而這些都離不開網絡。”同濟大學鄭惠強教授在靜安大數據論壇上談到“大數據與城市智能化建設”時說道,正因為有了網絡,城市智能化才有了實現的可能——通過網絡高效傳輸,管理者才能掌握對城市生存發展、運行管理、生產生活相關的大數據,城市智能如果要取得發展就必須利用大數據,同時大數據又和城市智能相輔相成,一個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越強大,城市獲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就越強,城市智能應用的數據越多,取得的結果就越準確。
物聯網和現有互聯網整合,通過快速計算、分析、處理,對設備、基礎設施,特別是能源、交通、安全、商業、醫療設備等進行實時管理和控制,這才是新型的城市發展模型。
2、全球關注的“千兆革命”
幾乎同一時間,另一場通信革命也悄然進行。
10月24日,上海電信宣布上海成為“千兆第一城”。這是一次特殊的提速——根據通信研究機構Ovum 公司最近出具的“10G FTTH全球覆蓋”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從部署局端
交換機10G設備數量規模和覆蓋范圍看,上海電信實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運營商“千兆”升級,遠超全球同樣在進行千兆改造的其他16家運營商。
這將為上海提供廣泛的智慧城市服務帶來有力的推動作用。”這份報告中同時提到,上海為智慧城市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最早的目標之一是為2500萬居民住宅提供光纖接入,使上海成為一座“寬帶城市”,接下來,還將重點關注智慧交通、
電子政務和安全領域。
根據報告,上海電信10G接入網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的服務包括:流量傳感器、攝像機,以改善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公共基礎設施監測傳感器,及時報告消防栓損壞、停電和井蓋丟失情況;公民云,一個能更集中和高效地為上海市民提供市政府服務的云計算平臺。
“目前,全球運營商都在密切關注中國上海的這場千兆革命,看這個擁有全球最大寬帶用戶數的城市會如何完成這場革命性的變革。”ovum分析師Julie Kunstler在接受《IT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智慧城市的變革中,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都離不開通信高速公路的支撐,但建設千兆寬帶不僅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要推動行業運用,這讓全球許多城市的運營商都更秉持觀望的態度,只進行小規模試點,上海抓住了這輪發展機遇,這對未來整個行業發展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談到5G時曾表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大智移云”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的結合必將改變世界,而讓這一切成為現實的基礎要素之一就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高帶寬技術的發展,它們帶來的不只是更寬的寬帶、更高的速率,也將解決工業領域產業升級與發展問題。
海納百川:AI時代的新航道
“海納百川”一直被譽為上海的城市精神,如今被賦予更深層含義——在海量人才、基礎資源的承載下,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公司紛紛被吸引,僅今年一年,騰訊、微軟、亞馬遜、網易紛至沓來,在此開辟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代表的新航道。
1、筑巢引鳳,打造中國“智谷”
2018年,在最新發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報告中強調,考慮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生活、生產、治理方式產生的深刻影響,推動國際創新人才和創新資源的集聚,不斷增強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
人工智能無疑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2017年11月,上海發布了《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上海正在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計劃到2020年實現人工智能重點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規模已經達到700億元。
“騰訊華東總部將會發揮騰訊在技術、產品和人才方面的優勢,依托上海成熟的技術產業氛圍,配合上海市政府持續推動上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布局。” 今年9月,騰訊宣布將華東總部建在上海,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包括加強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模式識別、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交通、零售、安防警務等方面的應用。
為何選擇上海?騰訊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幾年騰訊已多次參與包括臨港新城、桃浦園區及寶山區智慧城市建設,和徐匯區、黃浦區在政務信息化、政務一體化方面也達成合作。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持續深入,上海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騰訊認為需要做更多投入。”根據規劃,騰訊將在上海建立多個人工智能園區,孵化更多創新產品和技術團隊。
幾乎同一時間宣布在上海設立亞洲研究院的微軟研究院,在接受《IT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微軟亞洲研究院不僅是大型人工智能落地項目的工作平臺,同時也是一個開放平臺,向業界、上海、長三角甚至全國、全亞洲的企業開放技術,目標是把上海變成微軟在亞洲發展人工智能的中心。
據《IT時報》記者了解,微軟在上海開展的數字化轉型試驗已經在醫療健康、綠色節能、金融等領域進行,目前基于物聯網+云計算saas的遠景分布式智慧儲能方案在臨港松江科技城、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投入使用,借助上海高速帶寬,這套方案能實時為樓宇智慧
能源管理提供數字化基礎和調節手段。未來將在漕河涇開發區、臨港漕河涇等超過300萬平方米的樓宇和園區提供綜合能源管理服務,預期每年峰谷套利及需量收益將達到1500萬元。
“這是AWS在亞太區首個人工智能研究院。” 亞馬遜AWS副總裁Swami Sivasubramanian在今年8月宣布,亞馬遜將在上海建立本土化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實驗室關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這個重量級的實驗室將引進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領先的機器學習科學家、AWS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總監Alex Smola博士、亞馬遜人工智能應用科學總監Stefano Soatto以及AWS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沐博士等。
隨著一批重量級科技企業來滬扎根筑巢,上海,終將在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脈絡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看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斷發展,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每一家企業、組織、政府部門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而上海集合了優秀人才、高速網絡以及政策推動的完整生態,這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綜合優勢。
前不久,
西部數據將公司從美國硅谷搬到中國上海。西部數據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朱海翔告訴記者,他們認為,未來大量數據將產生于中國的智慧城市,根據西部數據研究機構的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普及和高帶寬時代的到來,超級智能計算中心或將被取代,大量數據的智能計算和
存儲被延展到數據產生的地方,以便更好解決數據的實時決策、降低時延,“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能做到信息的實時傳輸,云
存儲功能將被減弱,而在線實時數據處理分析將被不斷強化。” 預計到2021年,在云數據中心之外產生的數據將會是存儲于云數據中心之內數據的4.5倍,這些數據,將產生于包括中國的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工業、農業以及無人駕駛項目。
2、蓄勢待發,“催化”數字經濟
芯片廠商高通曾如此闡釋5G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推動力:5G技術將和印刷機、互聯網、電力、蒸汽機、電報一樣成為一項“通用技術”,被幾乎所有行業采用。作為下一代連接技術,5G將當仁不讓地成為大數據等未來創新浪潮的催化劑。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另一條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作為“千兆第一城”,上海將率先擁有其他城市所沒有的優勢——千兆浪潮下新技術帶來的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
“我們每個月生產300小時的真4K內容,一年能達到3000小時內容產出。”國內生產4K
視頻內容的四開花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吳懿告訴記者,過去人們常說4K內容太少,卻很少有人知道,并不是內容少,而是沒有足夠的帶寬承載,“事實上,拍攝過程中,影片本身已經具備了4K基礎,但帶寬不足,4K內容就無法被完美解析。” 按照吳懿的說法,目前市場上視頻網站的高清內容碼率是1G/分鐘,而4K視頻的碼率則要達到500G/分鐘,如果沒有高帶寬的支撐,運算很難實現,用戶也很難體驗出4K視頻營造的高清沉浸式效果。
隨著千兆帶寬的到位,國內4K
電視產業鏈已蓄勢待發,從內容生產到4K
電視機量產,今明兩年都將迎來大爆發。
“去年我們每月生產4K內容只有50小時,今年已經翻了6倍,明年速度還會更快。”吳懿透露,如今在美國,4K內容每月總量不超過500小時,但中國一家企業就能實現300小時,這與市場需求有直接關聯。同時,4K電視的生產線也已經開始運作,包括富士康、京東方在內的一批生產企業都已經開辟了4K、8K電視生產線,著手在今明兩年大規模量產4K和8K電視機。預計5年內,4K應用有望全面普及,有望產生數億級產業規模。
“在100英寸的電視屏幕上,120幀的內容近距離觀看,沉浸效果甚至超過VR
頭盔。”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千兆帶寬的升級對高清4K、8K電視市場將率先帶來利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成本降低,4K和8K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市場也會不斷擴大。”據了解,現場演唱會4K直播、能夠覆蓋一面墻的4K激光、8K激光技術都已經在路上。
“千兆網絡、5G等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部署,毫無疑問會對數字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科研與產業處處長、國際電信聯盟T.621國際標準首席專家陳洪認為,在提供數字經濟的服務端,很早之前就已經達到千兆帶寬,但在用戶端,受基礎設施能力的影響,帶寬速度一直停留在幾十到幾百兆的級別,這不僅影響用戶端的體驗,同時也讓不少有利于提升消費力的創新產品和技術因缺乏帶寬支撐而拖延了發展,“隨著千兆和5G的陸續上線,將在用戶側打開瓶頸,帶動一批前瞻性、試驗性、有助于提高數字經濟消費能力的創新成果更好地在用戶終端得到支撐。”
現在的上海,已經足夠亮眼奪目!那17年后的上海是什么樣子?你敢想象嗎?
河姆渡(homedo.com),一家專做
智能建筑的網站。2015年誕生于上海,2035年,我們將共用參與、共同期待上海乃至全球的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