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很火,上至政府部門,下至企業,無不都喜歡跟“物聯網”扯上關系。眾所周知,物聯網的本質就是“物與物相連的網絡”,這種網絡通過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定位系統等技術和設備,讓各個物體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和管理。最近,有媒體報道上海建成了市首個“物聯網停車場”,屆時駕車族可享受多種智能服務,如提前上網預訂停車位,進入停車場時無須停車就能完成付費。那么到底什么是停車場物聯網?
據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介紹,這個“物聯網”停車場采用的就是RFID技術,同時還配置了場內引導、車位反向查詢功能,提供網上預訂車位服務。總的來說,物聯網停車場將給市民提供從預約到引導,再到反向查詢的“全程服務”。
雖然RFID射頻技術早已廣泛使用于當今的智能停車場技術當中,不過一般的智能停車場并不會配置網上預訂車位、場內引導和車位反向查詢功能。因此,“物聯網停車場”只能是智能停車場的“高級版”。下面
河姆渡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什么是智能停車場。
智能停車場技術包括了RFID遠距離不停車通行系統、采用超聲波
探測器的車位監測和區位引導、全自動收費系統、車牌識別技術和ARM平臺設備等。但就市場應用來看,RFID遠距離識別不停車通行系統和車牌識別技術都是大部分停車場企業的主流選擇,這兩種技術經過多年摸索,逐漸成熟。
1、RFID遠距離識別不停車通行系統
該技術的原理為:車主將RF
ID卡安裝在車內,當車快行駛到停車場時,車速減慢,在有效的讀卡范圍內,卡/
讀卡器自動發送信號,待讀卡器/卡接收到信息并作判別是否有效后,控制
道閘升桿,從而實現不停車通行。
值得注意的是,安裝在車內的RFID卡還分為有源卡和無源卡。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內置
電池的2.4GHz有源RFID卡,由卡主動發送信號,通過無線電波將卡片信息傳輸至讀卡器,現在大多應用的都是可讀卡距離5~10m左右的有源卡,此類卡穿透力極強,即使對于貼有車膜的玻璃或者水泥墻,都可以穿透發送信號給讀卡器;而后者是900MHz無電池RFID卡,該類卡工作用電依賴于讀卡器發送的電磁波使無源卡內線圈振蕩產生工作電壓、電流,之后RFID將本卡信息回發給讀卡器,由讀卡器對卡信息作出判斷以確定卡的合法性,無源卡的讀卡距離較短,一般1~2米。當然,距離的長短還往往取決于無源卡放置的位置是否有屏蔽物及讀卡器和卡的自身性能。相對有源卡來說,無源卡成本較低,但穿透力不夠。
2、車牌識別技術
該技術的原理為:車進車出停車場時各拍攝一幅車輛圖片,值班人員對其進行人工車輛比對,以確定是否為車人同一或套牌車,誠然這種耗費人力的方法有相當得效果,但仍不能杜絕同類車型的套牌現象。另外,車牌識別技術還可以配合車輛圖像比對、駕駛人員人臉識別等技術,這類應用比較適用于高檔的、重要場所的車輛進出停車場的應用中對車、人身份的認證,此種停車場的安全管理將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