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員工宅家“云”辦公、在視頻會議中“頭腦風暴”,居民進小區、逛超市時出示健康碼,醫生借助5G和人工智能進行遠程會診、治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多新變化,我們的城市也在變得更加“智慧”。
如今,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發展,在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催生了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務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未來,這些技術如何更好地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大數據——健康碼、信息平臺派上大用場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建立了強大的數據基礎,這在疫情期間派上了大用場。政府掌握大量公共數據,如人口數據庫、地理信息數據庫等;電信運營商通過手機實名制掌握大量數據;互聯網企業通過提供市場服務、社會服務,也擁有海量數據。這些不同類型的數據,為疫情溯源、傳播鏈條跟蹤、群防群控提供了支撐。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到底如何?有研究稱,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探索實踐期,從2008年底“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至2014年8月,各部門、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相對分散和無序;第二階段為規范調整期,從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國家層面成立了“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各部門不再單打獨斗,開始協同指導地方智慧城市建設;第三個階段為戰略攻堅期,從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推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分割;第四個階段為全面發展期,從黨的十九大召開至今,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加速落地,建設成果逐步向區縣和農村延伸。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取得積極成效。據統計,所有副省級以上城市、超過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各省市在發布實施智慧城市總體行動計劃的同時,不斷推進“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具體領域實踐,探索適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發展路徑。經過多年建設和創新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城市大腦”、互聯網醫院等創新應用,在部分領域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樣板。
數據孤島和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
專家稱,綜合來看,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面臨頂層設計不強、城市數據融合和治理聯動不夠、城鄉與區域發展不均衡、智慧城市發展生態未形成等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城市的“智慧”從哪里來?從數據中來。
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進行重塑和再造,利用數據資源暢通流動、開放共享的屬性,倒逼城市不合理的管理體制、治理結構、服務模式、產業布局變得更加合理優化、透明高效。從目前來看,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數據孤島和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
實現數據共享,首先在技術上要有能夠實現數據互操作的框架,在此基礎上要有規則和制度設計。在尊重安全、主權和需求導向原則下,一旦有需求,能夠很快搭建出數據資源池,及時并低成本支撐起特定應用,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
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信息化協同創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邵國安表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數據規范化是必須要做的。要對數據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比如公民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姓名、家庭住址等關鍵敏感數據應加密存儲,位置信息等其他數據可根據需要進行部分開放和管理。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美好離不開智慧。
有人曾這樣憧憬未來的生活:無人駕駛汽車在智慧交通系統的指引下暢通前行;網上下單后,無人機、物流機器人會及時送來快遞;下班之前,智能家居系統會提前打開空調、空氣凈化器,準備好適宜清新的家居環境……專家認為,未來,身處新型智慧城市當中,這些場景會變得習以為常。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要與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和公共性服務發展深度融合,集聚全球化人才;與數字技術、數字業態、數字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實體經濟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發展。同時,要關注國際形勢,在大變局中轉危為安、化危為機;要下決心構建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和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