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定義智慧城市?
對“智慧城市”一詞最靈活的定義是:采用數字技術改善市政管理、行政、長期設計和規劃的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通過政府、企業和居民在多個單位和層級部署所需的工具。按照這個標準,地球上幾乎每個城市都可以被認為是“智慧”的。數字系統像機械系統一樣,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一部分,是現代城市固有的組成部分。
為了充分界定“智慧城市”,人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城市議程”項目,在這些過程中,21世紀的城市化展現了驚人的復雜性,需要跨越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數字環境。
在過去十年里,智慧城市一直是企業項目。也就是說,智慧城市既不能對現有的權力結構提出質疑,也不能制定方案來解決城市所面臨的問題。智慧城市通過數字技術來管理城市,重點對現有系統和解決方案進行適度修復。過去往往忽視了廣泛的當代城市政策問題,注重的是如何進行高效運營。
作為現有城市的升級版,智慧城市由人們進行設想和出售。這與早期城市規劃運動形成鮮明對比,例如花園城市運動,城市美化運動,戰后復興運動,這些運動都是為了重新設計城市的物質基礎,以及相應的形式和結構。發展智慧城市的手段要相對溫和一些,以漸進的方式來改進20世紀的城市基礎設施,因為這些基礎設施的設計不能已經不能滿足21世紀城市化的規模和速度了。
過去的智慧城市會鞏固私營部門經營者的關鍵職位,顯得未來城市的團體主義觀點有些不合時宜。相關的設想也通常忽視了全球資本主義結構不一致的問題——收入不平等,住房供應不足,住房負擔能力不足,環境風險各不相同等。
以這樣的框架建起的智慧城市是反烏托邦的。他們對城市數字系統中的關鍵部分進行鞏固——記錄事件和發送信息的傳感器,分析和存儲信息的計算能力??偟膩碚f,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對全球互聯網的模擬,因為它包含的經濟邏輯正在迅速聚集信息和權力。用計算機隱喻的術語來講,智慧城市就是大型計算機的主機。企業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的愿景和設計策略,但在很大程度上城市決策者并不能看到和理解企業的做法。
二、如何設計智慧城市?
在2013年出版的《智慧城市:大數據,全民創客,追求新烏托邦》一書中,我初步嘗試著標出城市中的新興政治經濟,最近也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由于智慧城市在現有的實體城市中僅僅占據一席之地,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發展智慧城市的重點集中在數據動態上。
通過制定一系列原則來建設智慧城市,這些原則可以指導人們選擇更方便的方式來構建智慧城市,而不是通過總體規劃來建設智慧城市——或者更糟的是將智慧城市作為產品和服務進行包裝。
這些原則涵蓋了一系列戰略性建議——當已經有模擬答案時,要對簡單的數字解決方案持懷疑態度;避免過度集成化和過度控制;迎接數據治理的挑戰;定制解決方案,與其他城市共享;培養能夠在數字和物理領域工作的專業人才;運用大量數據進行長期規劃;注意技術眾包和權力下放;確保每個人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和學識;在一些方面利用數據推動城市科學的發展;注意以決策自動化這種方式來隱藏我們對消費選擇的影響。
三、如何規劃智慧城市?
在城市可持續發展計劃初期,即21世紀中期,一些規劃者提到市級二氧化碳減排的范圍、權限和最佳做法并不清楚,我們發現了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數字總體規劃能否達到法定要求、最終推動許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這一點尚不清楚。但是,如果網絡安全問題繼續擴大,那么數字總體規劃可能會實現。
在我看來,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的過程是推動智慧城市運動發展的中心。這個過程也是最有可能、最適合爭論智慧城市的精髓的地方。這引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研究會使這些計劃變得更好?需要了解哪些內容來規劃城市的未來?
我們需要更多地去研究智慧城市的動態,需要了解市場如何帶來變化,需要了解公共投資和智慧城市技術的使用效果。在這之前,我們甚至要考慮發展的方向,或者如何利用政策和規劃轉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