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小程序以非常原始、生猛的方式闖進了億萬用戶的心智。從4399復刻而來的小游戲、刷屏的復活鏈接到拼團、分銷、抽獎、紅包等社交電商們屢試不爽的“新玩法”,讓小程序的青春期看起來充滿了各色誘惑和糾結。
趕紅利期的人很多,真正做產品的人卻還很少。優秀的產品來自對新需求、新場景和新生態的洞察,驕傲的產品經理一定不愿意只做個大家一哄而散的東西。所以,我希望暫時離錢稍微遠一些,看看那些慢慢磨產品的小程序創業者們都在做些什么。
這一期文章要探討的是:內容資訊創業在小程序的載體上,有什么創新的玩法?
雖然最開始,“用完即走”的概念好似對內容創業者判了死刑,因為不少人認為小程序不像APP長期停留在用戶的桌面,所以前者對用戶的留存能力遠遠低于后者。
但是,僅僅是把原生APP中的圖文消息原封不動地復制到小程序上,可以說是新媒體運營者對老板最消極的怠工了。把硬件OS時代的邏輯用在微信OS上,大概就是最與時俱進的被時代拋棄的例子。
36氪不為文中提及的公司背書和打廣告,但是這篇文章中不少觀點的確產生于上個月阿拉丁小程序大會期間,我對「輕芒雜志」和「輕芒小程序+」聯合創始人王俊煜的專訪。
之所以采訪他是因為,第一,「輕芒雜志」在過去一段時間,一直保持在阿拉丁內容資訊小程序榜的Top3;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新華社通過「輕芒小程序+」答題功能生成的“新華答題”小程序,3天時間里,30萬用戶參加了100萬場對陣答題比賽。
這個小程序的表現超出了合作雙方的預期。很多大多數讀者原本不會了解的兩會內容,因為答題的形式,被更多讀者消費。有一名用戶在新華答題上停留了25個小時,意味著他基本消耗掉了題庫中的所有問題。這表明,對陣答題作為一種內容消費的載體,開拓了一些新的、有想象空間的內容互動方式。
那么接下來,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王俊煜創作「輕芒小程序+」背后的邏輯,并且拋出幾個關于內容互動的新鮮腦洞。
推文之后,離開之前
微信公眾號面臨顯而易見的問題,打開率下降,粘度降低。公眾號和用戶的關系一直以來簡單直接,但是這逐漸成為了內容創作者在這個生態里面臨的瓶頸。
通常情況下,用戶看到了好友轉發的文章,點開看,很喜歡,然后選擇關注;關注后,公眾號定期推文,看到喜歡的標題打開看,以后用得到的內容收藏,需要讓閨蜜知道父母注意的事情分享,需要向全部好友表達自己的東西則會發到朋友圈;而絕大多數被用戶消費且感興趣的內容,只有少部分人會參與評論,大多數人則會直接退出文章界面。
「輕芒小程序+」希望在用戶消費了推文內容之后、離開公眾號之前,再做點什么。
「輕芒小程序+」主要面向內容創作者,為他們提供免費、快捷的互動小程序生成工具。目前,輕芒小程序+ 主要覆蓋知識答題、社群互動、內容分享、內容聚合和內容付費等多種幫助內容呈現和組織形式更豐富的工具。截止去年 11 月有超過 10000 個小程序通過輕芒小程序+ 生成。
原本一次性的內容消費,通過互動的形式,可以對用戶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知識類的內容通過對陣答題的形式,不僅讓用戶對內容本身更加有意識,也會給他們帶來比簡單圖文更愉悅的內容消費體驗。
王俊煜說他們一直想幫助內容創業者生產出高質量內容——一種不那么容易被其他內容替換的內容消費。關于兩會的圖文內容原本可能不比明星八卦搞笑段子更具吸引力,但是在對陣答題的載體上,它可能會從更多刺激用戶動物本能欲望的內容上奪回來一些注意力。
優質內容一直都不僅僅是語言或者圖像本身,王俊煜認為內容是一種敘事方式。除了要“敘”的“事”之外,“敘”本身就是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
媒體和內容行業一直都是新技術的積極嘗試者,新的技術意味著新的工具,新工具就意味著新的“敘”的方式。那么,對于內容形式愈發單薄的公眾號創作者來說,可能承載多樣內容形態、觸達多樣場景的小程序正是當下內容行業的新工具。
對陣答題是小程序這一新工具對“敘”方式的提升。而這一改變,不僅僅影響了原有公眾號粉絲與內容互動的積極性,同時考慮到社交流量“去中心化”這一最大特點,也影響了內容創作者向原有粉絲群體之外的用戶“敘”事的方式。用戶可以把答題程序分享給好友、群組甚至朋友圈,這個過程就是“敘”的力量的增強。
微信小程序的威力在于它的想象空間。答題小程序只是一種“敘”的方式,它創造了用戶被“事”觸達的一種新場景(與好友對戰中被觸達)。但是,我們研究小程序,并不只是為了解釋已經成功的小程序為什么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小程序更底層的生態特點,來暢想觸達的新方式、“敘”的新辦法。
想象力拋轉環節
小程序和微信什么關系?為什么Whatsapp沒有產生小程序?社交工具和通訊工具有什么區別?
是不是因為社交需要內容載體?高質量的內容表達是不是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創作、交流的工具和場景?這些工具和場景是不是需要人際關系的重新組織?
小程序該如何組織“去中心化”的社交關系從而更好地為內容創作服務?
上面這一連串問題會有非常開放式的回答,但是我打算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什么樣的內容產品是對社交關系的重組。
下面,我將跳出例如答題這種對由中心化組織生產出的內容進行再“敘”事的框架,開幾個關于去中心化內容初次“敘”事的腦洞:
眾包新聞
這個想法其實借鑒于眾包地圖Waze。當一個地區發生了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路過此處的用戶可以拍照上傳事故照片,并對事故進行文字描述;系統會比對用戶上傳的數據,重合度越高的描述意味著越高的可信度。還有,在災情期間,通過眾包的力量幫助社會判斷災區中還能正常工作的加油站,可以比任何中心化應急中心更高效地指導救援。
同樣的方式可以用在公路出行之外很多突發事件場景中。當一個事實需要多元視角來支持的時候,小程序可以方便地在社交關系鏈中傳播,并且能夠承載圖文、音頻和視頻載體。去中心化的新聞生產一直都有,例如某些明星八卦的貼吧、或是熱點事件中的微博。但是小程序提供的想象空間是,它能夠更快速地觸達更多、更精準的用戶。
而且,每個用戶提供的信息幫助確定事件真實性的占比有多大,這些信息流過了多少人際關系,都可以被系統記錄下來,從而衡量用戶對公共事件的貢獻程度。眾包新聞的方式不僅追求的是事件真實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戶參與內容創作的程度更深,與公共事務的聯系也會更緊密。
爆料者新聞
在時尚、娛樂和商業領域,小道消息永遠都有,但是如何快速驗證這些消息的真實與否?
爆料者新聞其實是對眾包新聞的一種變形,因為人的八卦或者逐利天性,所以倘若某些人在某些事件中,想比別人更早地知道某些事情,或者僅僅是展示他是朋友圈里前1%知道某個事情的人(這種心態體現在某些先轉后看的朋友圈行為上),那么他們可能愿意為某些信息的及時性付出一些成本,而那些掌握相關信息的人,在一定利益回報的激勵下,也更樂意參與到信息收集中。
這類小程序可以被用于非常小的圈子,例如校園、辦公室或者音樂節場景等。物理環境越密閉和穩定,人員越密集,滋生小道消息和關心八卦的需求就越高。
人們許多微小甚至隱藏得很深的心態,不能被中心化的創作和傳播方式滿足,所以小程序正好用來承載與之相關的內容。當然,這些產品看起來很可能需要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的支持,所以我自己也很看好社交生態對區塊鏈產品的推動。
鏈式小說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為什么一千個人看到了同樣的小說開頭,就一定要看到同樣的小說結尾呢?
假設一個內容創作者寫了一章故事,接下來10個用戶可以寫出10個不同的第二章故事,平臺可以對故事的閱讀量進行排名,那么直接進入小程序的用戶可以依照排名來閱讀不同的故事線。
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故事版本分享給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自己閱讀、創作,也可以回到平臺排名比較不同故事版本的區別。
以此類推,這個故事真的會從同樣的開頭發展出一千種故事線,同時平臺還不太需要擔心精準分發的問題,因為每一種故事線如果能繼續寫下去并被繼續看下去,它一定有自己的讀者。
每一個參與鏈式小說創作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貢獻得到相應的回報。如此生產出的內容,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讀者,都會產生比中心化生產出的內容更強的互動感和粘性。
總結
這篇文章,承接之前《社交+電商?社交+知識付費?社交+一切!》一文,想表達的關鍵點是,微信的社交關心中流淌著太多信息和價值,這些價值需要公眾號和群組之外的載體幫助外化。
在內容創作領域,除了基于已有內容做再傳播之外,讓用戶與內容產生更多元互動和更深刻關系的方式是直接讓他們參與到內容的生產環節,尤其是再讓他們因為內容貢獻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小程序沒有發明UGC,但是它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可以豐富UGC的方式。或者說,UGC是內容創作篤定方向的話,小程序就提供了一個集創作、傳播、消費、互動為一體的載體或組織方式。
最后,說回來,文中的例子只是我拋出的腦洞,主要集中在如何組織去中心化的內容創作方式層面。在傳播、消費和互動方面,還有更多值得探索的點。希望大家把你們的腦洞砸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