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SCMP)報道,“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已經耳熟能詳,如今又有了個新的全球流行語,它就是“越南制造”。
的確,這個曾經飽受戰爭之苦的國家正迅速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世界上每10部智能手機中就有一部是在越南生產的——你閱讀這篇文章所使用的手機可能也是越南制造的。
在2017年,僅三星的產品就占了越南2270億美元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另外鋼鐵和家具也占了很大的出口比重。
但越南人還在以一種令人驚訝的方式增加價值,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它的峴港上面。
阮北海(Nguyen Ba Hoi)既不生產智能手機,也不生產用于出口的鋼鐵。他專注于推動他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創新中心。
來自峴港大學的學生在其個人和學術項目中測試各種技術和小設備。
他將他的時間傾注在峴港現代而時髦的“Maker Spaces”創客空間上。在那里,創意人士可以發明和測試新的產品,那些新產品也很快會遍布于該地區。
“大學生們來這里學習熱方程,或者在兩個小時內制作出一種樂器。我們還在開發一種設備來幫助中風患者——目前,它還處在原型階段。”
已經有兩個孩子的阮北海帶記者參觀了位于峴港大學園區的創客創新空間(Maker Innovation Space),這是他自2015年以來建立的兩個設施之一。該空間充斥著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和各種深受科技迷們喜愛的現代設備。
不過,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我的父母都是主職小學教師,同時還要兼職務農。他們得飼養豬等牲畜……他們的收入非常低。”
阮北海出生在越南中部的廣南省的一個落后農村,當地人口超過140萬。即便是在今天,這個地方也顯得不起眼;單車道的道路和單層的房屋被山丘環繞著,周圍是無邊無際的森林。
越南中部廣南省Binh Lan Ward的一個農村里,一條幾乎空無一人的道路。即便是在今天,這個地方也顯得不起眼:盡是單車道的公路和單層房屋。
“我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地區……我當初來到峴港就是為了努力學習和工作,以便能夠奉養我的父母。那時候我的體重只有38公斤,每天睡4個小時來擠出時間學習英語……我想出國深造。”
在峴港大學獲得電氣和電子工程學位后,阮北海進入泰國亞洲理工學院,攻讀微電子學碩士學位。之后,他跑到慕尼黑,在那里他幫助梅賽德斯-奔馳公司開發了一個黑盒子系統。現年39歲的他是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的畢業生,擁有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他很高興能夠回國。
“當我聽說到最新的技術,都是德國人或者英國人發明的。為什么不可以是越南人發明的呢?這就是像Maker Space創客空間這樣的地方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給越南的年輕人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作為越南的第三大城市,峴港的人口剛剛超過100萬。它已經準備好迎接更多以創業和科技為中心的項目,比如阮北海的項目,推動國內科技和創新產業的發展。
該國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FPT Corporation正尋求在2020年之前將這個沿海城市變成一個“智慧城市”,在交通信號實時管理和醫院電子病歷記錄系統等試點項目上投資65.8萬美元。
創新甚至滲透到城市管理當中。作為2025年之前成為“綠色城市”努力的一部分,峴港已經通過引進混合動力汽車和太陽能熱水器,減少了1.2萬噸的碳排放。
峴港創客創新空間旨在鼓勵大學生的口號:設計未來。
盡管所在地區的許多經濟體正在趨于放緩,但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8年第一季度取得了7.38%的增長。
盡管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對全球貿易懷有敵意,主張“美國優先”,但今年早些時候,從微軟到IBM的60多家美國公司齊聚峴港,在由七個省份組成的中央重點經濟區尋找商機。
然而,由于只有9%的勞動力具備大學學歷,越南可能會在將其工業能力擴展至制造業以外上面臨障礙。但阮北海仍然感到樂觀。
在和父母(現在已經開開心心地從務農工作中退休)坐在一起時,阮北海開玩笑地說,“我很喜歡我們的Maker Space創客空間的理念:當你來到這里時,你可以很快地進行創新和經歷失敗。但是,你再嘗試一次,你就會成功。在我們取得成功之前,我們得經歷很多的失敗。”
在Maker Space的墻上,有一個簡單的標語:“設計未來”。
如果越南能夠提升其勞動力的技能,減少繁文縟節,培育出更多像阮北海這樣的優秀人才——越南的未來無疑將會是振奮人心和富有影響力的,不管是對越南人民還是對其所在地區的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