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網絡軟件化”,如果你以為它代表的只是SDN或者NFV那就過于“狹隘”了。實際上,網絡軟件化指的是包括SDN、NFV等技術在內的總稱,更是網絡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那么,究竟該如何定義網絡軟件化?

當前,網絡正面臨著許多重大技術挑戰,例如地址空間瀕臨枯竭,服務質量無法有效保證,網絡資源效率需要提高等等,且這些問題是由網絡自身體系結構所決定的。為此,學術界與產業界達成共識,尋求從現有網絡向新型網絡體系結構演進的辦法,并已成為當下業界的熱點話題。
一直以來,網絡所有者和運營商一直依賴少數供應商提供專有的垂直集成硬件、操作系統和控制特性,可編程性有限甚是說完全沒有。由于網絡缺乏可編程性且控制不靈活,加之運營商需要采用繁瑣的手工配置方法提供和管理網絡服務,不僅增加了業務的復雜性,更延長了新服務的上線時間。
因此,在2015年舉辦的NetSoft學術會議(第一屆IEEE網絡軟件化會議)上,網絡軟件化被正式提出,旨在將更廣泛的利益包含在網絡功能虛擬化(NFV)、軟件定義網絡(SDN),虛擬化網絡(NV)、移動邊緣計算、云、IoT幾個方面。
其中,SDN、NFV、云、邊緣計算對網絡的長期影響在于,大多數網絡和服務功能都可以虛擬化,動態地放在底層的物理基礎設施上,并通過開放的控制和管理接口進行訪問,將使目前基于資本支出的業務模式向基于業務前景的業務模式轉變。
不僅如此,它還將降低新網絡設備制造商和運營商進入網絡行業的門檻,通過利用高水平的自動化、增強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重塑未來網絡架構,加速服務部署促進基礎設施管理,這對核心和邊緣網絡都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在FG IMT-2020“Report on Standards Gap Analysis”中,其將網絡軟件化定義為一種通過軟件編程來設計、實現、部署、管理、維護網絡設備和網絡組件的總變革趨勢。在網絡設備、組件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利用軟件的靈活與快速性,為網絡和服務結構重新設計、優化成本和過程,以實現自我管理,提升網絡基礎設施的附加值。
現階段,網絡軟件化的發展趨勢是通過分離網絡功能、服務所依賴的硬件和實現控制網絡功能、服務的軟件,將網絡產業轉變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從而幫助網絡所有者和運營商加快創新步伐,使網絡硬件和軟件的供應鏈多樣化。例如我們在上一期文章中所提到的5G切片,網絡軟件化將為管理“片”的生命周期奠定基礎,憑借靈活的方式支持各類服務,與此同時還能保證物理基礎設施的效率。
顯然,網絡軟件化與可編程性未來將為降低運營成本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特別是,它有助于實現5G基礎設施的部署,有望加速所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毫無疑問,網絡軟件化將為了我們帶來新型的服務模式與價值鏈。
如果你同樣也對網絡軟件化感興趣,不妨關注一下2019 NetSoft大會,將于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涉及人工智能相關算法、自動駕駛、自主網絡、基于策略的網絡管理、動態網絡切片配置等眾多領域的最新發展情況。
來源:PConline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