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開通,人類通信進入“光速時代”。同一年,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大大縮短了我國在光通信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開啟了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發明之一,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通信網絡。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物聯網也在快速成長,5G,是實現物聯網的基礎。在這個智能的時代,我們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努力拼搏精神,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堅守自己崗位默默辛勤付出,讓世界知道中國速度。作為通信行業過來人,見證了通信速度,經歷過2G引進設備,3G設備多元化,4G國產化,5G國際化,這是中國無線通信發展速度,從落后到到跟隨,最后實現超越。
光纖發展歷程
古代沒有互聯網,沒有光纜,要快速的傳送信息就只有用飛鴿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隨著信息量的增大增多,就要尋找一種新的傳輸方式,經過多年的研究,傳輸速度更快傳輸量更大,低損耗的光纖通訊誕生,從此人類跨入了光時代。
1870年英國物理學家發現光的全反射原理,為以后的光纖傳輸信號奠定了基礎;
1880年發明了"光話機"是利用光束傳輸聲波;
1966年,高錕博士發表了《光頻率的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可用于通信的光導纖維;
光纖
光纖主要成分是玻璃纖維,在琉璃結維主要成分是高純度二氧化硅,在1500度的溫度里燒制成光纖預制棒,光纖預制棒做成后放入懸掛到拉絲爐內,可以不間斷拉絲7500公里的長度,將一根退火管清理干凈,以防止雜質和灰塵落到光纖上,在2200攝氏度的高溫下融化成軟胚胎,經過1米長的退火管后,逐漸冷卻成為直徑0.1毫米的玻璃絲,收線機旋轉帶動光纖拉絲并完成光纖的收集。光纖內部用玻纖制成的光導纖維,可以把光信號傳輸到幾千公里外,將幾百上千根 光導纖維組合在一起,制成像電纜一樣的光纜,這樣既提高了光導纖維的強度,又大大增加了通訊容量。
這就是光纖制作過程,生產出來就是一根根細長的玻璃光導纖維,如果您熔過纖會發現,每一根光纜剝開都是一根透明的玻璃體纖維,非常脆,容易折斷,但你直拉怎么也拉不斷,這也熔纖時經常會聽到一些前輩說光纖不能折,容易斷的原因。這就光纖的特性。
光纜
光纜通俗講就是把一條以上光纖通過后期加工外套,層層保護,讓光纖可以在室外、室內環境傳輸,不容易斷開,讓光纖能適應各類不同的環境。光纜作為傳輸數據重要的信息高速,影響我們生活的方面,聽的最多是光纖到戶,其實應該叫光纜到戶,只是它是很細的光纜,叫皮線光纜。光纜主要有這些型號:6芯、8芯、12芯、48芯、72芯、96芯、144芯、288芯等,最常用6、8、12、24、48芯光纜。
光纖線是一類傳送散射的細而柔軟的媒質。在實際情況的光纖傳輸線路中,歸因于保障光纖線能在各樣敷設情況下和各樣分氛圍中長期利用的原由,就須要將光纖線形成光纜,歸因于光纖線在利用前須要由幾道確保結構設計包覆,包覆后的纜線即被視為光纜。因此光纖線是光纜的關鍵一部分,光纖線歷經許多結構件頗為附設防護層的確保就形成了光纜。
光纖線表層的確保結構設計能夠避免周圍氛圍對光纖線的損害。光纜包含光纖線、緩沖層及披覆。光纖線和同軸線類似,僅僅沒有網狀結構保護層。核心是光傳播的玻璃芯。
光纜一般被綁成束,外邊有殼子確保。纖芯一般是由石英玻璃管做成的橫截面積不大的兩層同心圓柱,它材質脆、易斷裂,因而必須另加一層防護層。
光纖和光纜的區別,廣泛上來說光纖是光纜,都是一種傳輸介質。但嚴格意義上講,兩者是不相同的產品,光纖和光纜的區別:光纖是一種傳輸光束的細而柔軟的媒質。多數光纖在使用前必須由幾層保護結構包覆,包覆后的纜線即被稱為光纜。所以光纖是光纜的核心部分,光纖經過一些構件極其附屬保護層的保護就構成了光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