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智能硬件一般來說指的是具備信息采集、處理和連接能力,并可實現智能感知、交互、大數據服務等功能的新興互聯網終端產品,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智能硬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的計算器手表發展到目前的智能手表、手環,智能家居等等,智能硬件進入了物聯網的時代。
目前,我們一般將智能硬件分為5大板塊,分別是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能醫療和其他。其中以智能家居所占份額最大,智能穿戴其次,這兩者占據了智能硬件市場超過50%的份額。
智能穿戴持續增長 速度放緩
中國市場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一智能可穿戴市場。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需求急速增長,消費者最期待“健康監測”相關功能。而通過穿戴硬件檢測數據從而更好地優化和管理健康,也是智能可穿戴設備被發明的最初原因。
經歷了幾年的瘋漲,智能穿戴市場在2018年增速開始放緩。
來自國外權威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12-2017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不斷增加,2015年以前出貨量年均增速均在150%以上,實現較大規模的增加。2015年以后隨著市場相對成熟的發展,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增速下降。
在像歐洲、北美和日本這樣比較成熟的市場上,其整體的智能穿戴設備有所下滑。但是據IDC分析部門稱,這樣的下滑只用擔心,因為相對成熟的地區正在經歷向更先進的智能穿戴設備過度的過程中。
在品牌方面,依舊是以小米、Apple、華為、Fitbit、Garmin為代表,其他品牌依舊占有不少的份額。
未來,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會繼續提升,IDC預計,至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達到12260萬部,2019年出貨量將繼續提升,達到13686萬部,至2022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增加至19040萬部,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63%。
智能家居增勢強勁 各家生態逐漸成熟
多年來,產業鏈各陣營都在努力實現多設備互聯的控制集中化,目前產業鏈中的各角色已經齊全,芯片、解決方案、產品、集成安裝、云等一應俱全,各角色定位劃分非常清晰。所以說,目前整個智能家居產業鏈的縱向階段已經完成。智能家居已經走向基于AI技術的IoT新時代。
互聯網巨頭如阿里巴巴、百度搭建的IaaS、PaaS平臺,中間解決方案商例如雅觀、涂鴉搭建的SaaS平臺,三大運營商搭建的互聯平臺,移動手機商如小米、華為、vivo搭建的生態鏈平臺等,都在通過平臺能力吸附周邊第三方硬件,構筑生態壁壘。
IDC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1.5億臺,同比增長35.9%,并對今年做出預測,指出智能家居設備互聯性將進一步強化,從而推動家庭IOT生態的建立,將會越多設備能夠接入米家、阿里智能、京東微聯等家居互聯平臺。此外,智能音箱將可以控制超過80%的智能家居設備,逐漸通過語音平臺接入多個互聯平臺。
2019年,隨著智能家居概念的深入以及參與者的豐富,廠商之間的競爭將逐漸從產品擴展到生態,為各自在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提供加速器。
智能醫療 智能交通潛力巨大
根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研究顯示,“物聯網醫療市場預計到2021年全球將達到1368億美元。”能夠改善藥物管理,改善診斷和治療,更好地遠程監測慢性病,并增強患者體驗。
2019年將成為整個醫療行業技術變革的前夜。通過為他們提供全天候的幫助,它將徹底改變患者的體驗。
智能交通系統作為交通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期間仍將是我國交通科技領域重點支持和發展的戰略方向。針對“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對交通運輸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決我國綜合運輸效能低下、公眾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態勢嚴峻、交通能耗高、交通服務水平落后等迫切問題為導向,面向應用需求,繼往開來,創新引領和推動智能交通的持續發展,是我國智能交通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思路。
來源:電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