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微信發布公告稱,將在朋友圈禁止未取得證照轉播視聽節目,這就意味著目前尚未取得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抖音、快手、梨視頻、西瓜、秒拍等,都將無法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給好友,騰訊視頻和微視因為擁有視聽節目許可不受限制。
與此同時,微信對于小游戲分享政策也進一步收緊。5月9日,微信發布公告稱小游戲拒絕“分享濫用”,對具有強制分享、利誘分享等行為的小游戲進行能力限制懲罰,情節嚴重者將被下架。
微信的這兩條“分享禁令”雖然一則對外、一則對內,卻都透露出微信拒絕“管道化”的努力。無論讓朋友圈成為對手產品獲取用戶的管道,還是讓微信群淪為小游戲病毒傳播的管道,都是騰訊不愿意看到的。
微信淪為管道,戴上“網絡中立”緊箍咒
微信的崛起曾經使運營商淪為“管道”,而一旦微信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則面臨自身被“管道化”的命運,無論是曾經對網易云音樂、蝦米的“封殺”還是對于短視頻(艾瑞咨詢數據顯示,53.5%的用戶認知短視頻來自于微信/朋友圈)的“禁令”,不過都是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裳(免費輸送流量)。
然而,無論從生態開放,還是從網絡中立(曾經適用于運營商的網絡中立原則,也成了騰訊頭上的“緊箍咒”)的角度,騰訊的屏蔽對手的行為都會被指責為“公器私用”。畢竟,騰訊無權干涉用戶自發分享行為。
騰訊近一年多來之所以力推大王卡(用戶量已近1億),也是因為并不能犧牲自身的“網絡中立”去對自家產品做流量傾斜,只能向上一步去破壞運營商的“網絡中立”。
畢竟,騰訊不能向每一家“假道”社交關系鏈的公司征收“通行稅”,也不可能對所有細分市場都投資一遍。騰訊變身投資公司,不過是“管道”分享流量紅利的無奈之舉。面對有贊這樣的生態企業的做大,騰訊也只能通過投資see小電鋪來予以制衡。
礙于“管道”身份,騰訊又不能明目張膽地親自下場,所以只能通過財務投資、暗中扶持這樣“低調”的方式。盡管如此,業內人士還是會默認拼多多為騰訊嫡系,令云集、環球捕手這樣的“野生派”艷羨不已。
然而,即便是欽定“嫡系”,拼多多依然身在微信心思獨立,利用微信導流到自家平臺(拼多多來自App的訂單量已經超過了50%),對此騰訊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外,騰訊投資的快手卻因為沒有得到流量傾斜,未能阻擊抖音的狂飆崛起,也在心有異志地在打造自己的社交帝國。
而且,在拼多多、蘑菇街之外的微信電商,微信除了投資see 小電鋪這類SAAS工具之外,并不能像阿里那樣坐享競價排名、廣告推廣等豐厚的收入模式。畢竟,社交電商的流量是去中心化的,騰訊并不掌握流量分發大權。 進一步講,通過社交分享和公號導流的小程序電商,也不過是把微信關系鏈當作獲客的“管道”。
這就像微信就為京東、蘑菇街、唯品會開辟了入口,拼多多依然享受最多的微信紅利,因為它深植于微信的社交關系鏈中,對于微信管道的利用率最高,而中心化的官方入口反而效果不佳。
微信淪為“管道”的另一個表現則是在內容領域,相比于頭條在廣告領域的盆滿缽滿,公號運營者們在通過微信吸引粉絲之后,紛紛找到電商、知識付費、定制內容、原生廣告等自變現方式,很少選擇廣點通或互選廣告。主要靠社交機制的自發傳播,微信并不掌握流量分發大權,所以也很難像微博那樣從內容創業者那里收取“流量費” (粉絲頭條、粉絲通),只能博得一個“堅持不與開發者分利”的虛名。
雖然去年曾經傳出過訂閱號變信息流的傳聞,不過微信收回流量分發權必將破壞微信內容生態的根基,所以遲遲未能遂行。只能在潛藏的入口中上線了搜一搜、看一看這樣的信息流板塊,卻因為不能撼動訂閱號的入口地位,并未掀起波瀾。
社交體系不僅讓微信淪為了內容方獲取粉絲的管道,還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效率(今日頭條的新slogan:信息創造價值簡直是針鋒相對)。某種程度上,訂閱關系和社交傳播是一種枷鎖。在信息發現、信息消費、信息傳播方面,在幫助內容創作者快速獲取粉絲方面,微信早早就落于頭條、微博后面,進入短視頻時代之后更是如此,這或許可以解釋頭條和抖音的側翼崛起。
過度利用微信管道,小游戲正在毀滅微信群聊
小程序則是有望扭轉微信“管道化”的關鍵一步棋,至少可以讓它成為應用商店。問題在于,從一開始小程序就堅持去中心化的分發,不設中心廣場和排行榜。如果把微信比作局域網瀏覽器的話,連可以賣給搜索引擎的搜索欄(地址欄)都沒有。
在尚未開放朋友圈分享的情況下,微信群已經淪為了小程序們病毒傳播的“管道”,讓微信群的環境進一步惡化,更有媒體直言“小游戲正在毀滅微信群聊”,就像當年垃圾短信幾乎毀了短信收件箱一樣。
有人把微信小游戲比喻為移動版的4399或Zynga,但是據騰訊手游團隊內部人士透露,早在2014年玩家已經不再被渠道把控和綁架了,由渠道傳導的紅利也已經消失,到《旅行青蛙》、《戀與制作人》等細分游戲流行的今天,騰訊傳統渠道的“帶量”能力只會進一步下降。然而,微信群這樣的社交渠道的作用卻有增無減,卻是騰訊無法控制的,小程序、小游戲在引發手機廠商聯手應對的同時,也對應用寶、游戲大廳等騰訊傳統渠道構成了沖擊。
即使微信不顧開發者反對,強行勒住社交分享的韁繩,小游戲卻依然可能重蹈當年開心農場等一波社交游戲的覆轍。國外有數據表明Facebook中的social game 平均用戶黏著時間為6個月,也就是說大多數用戶在玩了6個月之后就會覺得沒意思,離開游戲。
所以,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小游戲既讓多數用戶遠離微信群聊,在厭倦了社交比拼之后,微信社交生態也已經深受“污染”。
當手機成為娛樂工具,微信卻淪為“工具箱”
當微信越來越淪為新時代的電話、短信,一種成為“剛需”的社交工具,關系的拓展、內容的消費,新的娛樂方式都不會在此發生,只會把它當作傳播管道。
在打通小程序與App互通的管道之后,小程序接管移動互聯網野心愈發昭然,然而“All app in one“卻會更加凸顯工具性需求與娛樂需求的分化,小程序難以承載長視頻、短視頻、重度游戲、網文等內容消費,只能成為用完即走的工具集合,一個移動“工具箱”。
當移動互聯網進入紅利消退的下半場,手機的工具屬性將會越來越弱,娛樂屬性會越來越增強。短視頻在2017年異軍突起,六款短視頻App的日均在線時長均超過了1個小時,“抖音威脅論”都意味著移動互聯網“電視時代”的到來。微信希望通過“探索線下”來不斷加強工具屬性,然而在娛樂屬性方面它無能為力。
當微信會掙脫 “網絡中立”的束縛,對微視等自家產品網開一面,雖然會遏制抖音等對手的“搭便車”,卻并不會扭轉其娛樂屬性淡化(越來越不好玩)的趨勢,甚至會加速用戶的遠離。
當然,由于騰訊在游戲、影視、動漫、網文等方面的布局及IP協同效應,在“電視時代”依然走在前列,只不過和騰訊的“社交管道”將漸行漸遠,比如《創造101》的社交網絡大本營就是微博,微視并不能獨享資源。
在微信商業化尚未開閘放水的時候就淪為“工具箱”,對于騰訊不是一個好兆頭,這意味著它的廣告潛力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天花板很快就能觸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