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直播電商、快閃店,「紛來」團隊最終的目標是,搭建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商品流通渠道。
這一次,「紛來」以社交電商為切入點,完成用戶的裂變和爆發。在此前的創業經歷中,平臺積累了自有1500萬用戶數據,加上地方廣電集團及支付企業的流量合作,整體數據庫達到3000多萬。
前期流量積累+社交裂變玩法,能否為“紛來”帶來爆發性的用戶增長?
在具體玩法上,平臺設計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成長體系,體現為 “紛值”、“紛來指數”。
“紛值”的基本估值方法是,用戶為平臺創造了多大的價值。消費者的所有行為,比如注冊、登錄、分享、評論、購買、推薦好友等等,都能夠獲得一定的紛值。
“紛來指數”是評估紛值價值的概念,可以看到上升或下降的趨勢。紛值不能直接提現,當公司會拿出一部分凈利潤,依據紛值進行分紅返利。
創始人于沛東坦言,用戶的爆發時間不會那么快,在第一次派息分紅完成之后,才會迎來一個較大的返利階段。
“一個零售渠道,一方面需要爆發力,但我們更關注的是持久經營能力。”于沛東告訴36氪,分銷只是前期的一個分發策略,無論是享受會員價,還是推薦好友獲得返利或優惠券,都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讓利方法。
因此在商品策略上,紛來基于性價比,以常用的標準品牌為基礎,主要集中在二線品牌。平臺合作品牌1300+,涵蓋家居、日用、美妝、母嬰保健、零食、文藝等品類。
需要權衡的是,是做全品類的綜合平臺,還是做精選幾百到一千個SKU的小型電商?平臺初步的想法是,先豐富SKU,再通過數據挖掘的方式做刪減。渠道方面,除紛來自有App、小程序、H5之外,還有400-500家自媒體合作渠道。
區塊鏈+社交電商是第一步,但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紛來團隊最終想要搭建的是線上線下融合的商品流通渠道。
“當用戶裂變到一定程度,月GMV超過2000萬元,我們會重新啟動線下的布局。”于沛東說。為此,團隊已簽約了3000多個線下網點,作為后期發力線下的儲備。
中小商家也需要線上線下聯動的能力,但一來沒有那么多門店,二來無法為昂貴的系統買單。線上線下聯動的想法是,讓這些中小商家成為“共享店”,由紛來提供商品。門店既可以陳列商品,完成商品售賣;同時可作為本地化配送的網點。
對于品牌方來說,在不增加庫存的前提下,增加了新的銷售渠道和展示空間,以大宗物流的方式分發到各個網點,再由各個網點同城配送到消費者手中,降低物流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享受優先配送,收貨時間更快,由于供應商物流成本下降,用戶實際購買成本也隨之降低。對于實體店店主來說,無需占用資金備庫存,同時豐富了品類,增加收入。
紛來于2017年12月正式啟動,在測試階段10天內獲得2萬+注冊用戶,將在5月發力用戶增長。團隊核心成員擁有沃爾瑪、山姆等零售行業從業背景,已完成卓悅資本500萬元種子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