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舉出幾個國產手機品牌,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華為、小米、OPPO等,其實作為運營商巨頭的中國移動也推出了自主品牌的手機。不過,在國內手機市場上,經營了三四年的移動自有品牌手機的存在感并不強。
從2013年到現在,移動發布了十幾款手機,總銷量不到千萬,這個成績不能說非常差,但在巨頭云集的國產手機市場上也絕對稱不上好。作為國內乃至全球最大的運營商,移動每年獲取的利潤高達1000多億元,擁有幾億用戶,那么,為什么移動還是不能把自營手機做大大強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
移動的手機戰略目的和其他廠商有本質區別
一般來說,手機廠商的經營策略非常明確:賣出更多的手機、占領更大的市場,最終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在當下的手機市場上,硬件是廠商的主要利潤來源。
但對移動而言,手機不是主營業務,從賣手機獲取的利潤和運營商業務相比非常微薄。很多時候,移動自有品牌的手機主要是作為其他手機廠商提供樣本。以2014年移動推出的M811為例,當時移動TD-LTE
4G網絡剛剛商用,它對移動3、4G網絡的支持非常全面。這款手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其他廠商提供一個參考,促使它們生產出更多的符合移動制式的終端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移動自營手機的盈利則處于次要的目的,很多時候,為了促使新的網絡標準普及,用戶購買這些產品可能還會拿到移動給的補貼。而在新的網絡標準成熟和普及后,市面已經出現大量符合移動網絡標準的手機時,移動自營手機的存在感也就會逐漸被削弱。
在4G網絡成熟和普及的現在,移動發布新機的頻率也就大為降低。在營銷方面,移動給自家手機的曝光機會并不多,不管是京東還是天貓,還是移動官方商城,首頁基本看不到移動自營的產品,排在前面的都是OPPO、小米、蘋果等合作廠商。
(中國移動京東旗艦店首頁)
或許,在移動看來,合作商和自營品牌的產品在新增客戶方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哪款手機受歡迎,就主推哪款。
移動手機產品本身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運營商企業,手機業務在移動內部的優先級并不高,和其他品牌的產品相比,移動自營手機本身的也缺乏有競爭力的賣點。
以移動近期發布的A4為例,這款手機的標配版售價為499元,價格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不過,看完它的配置后,大部分人可能就沒有購買的意愿了。它的運存組合為1+8GB,處理器型號則為冷門的展訊SC9832A,架構為四顆A7核心,這個配置在現在看來顯然是比較落后的,很難流暢運行日常應用。
而目前移動官網的手機列表中,最高配置的竟然還是2016年發布的N2,它搭載了驍龍625處理器、3+32GB存儲和4000mAh電池,這個配置在千元左右的手機市場來說算是中規中矩。不過,在已經是2018年的今天,這款手機并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賣點。
(移動N2)
此外,盡管移動自有品牌手機已經經營了三年多,但沒有一款在外觀、性能、拍照等各方面都表現突出的旗艦產品,移動手機的高端品牌形象也就無從談起了。
前面已經說過,移動自營手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更多用戶使用自家的通信服務,并從中盈利,對自營手機則傾向于保持最最基礎的功能即可。
小結
在當前的手機市場上,各大廠商的競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很多小廠商都被淘汰出局。各廠商間的產品也陷入同質化的泥淖,從過去的2.5D玻璃、金屬中框到現在的全面屏、面部識別,每一個概念被炒起來后,都會引來眾多廠商的跟風模仿。而中國移動由于其運營商地位,在產品和營銷方面都缺乏緊迫感,手機也不是它擅長的領域。
通信行業和手機產品息息相關,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這它們之間就不存在壁壘。移動的手機產品基本為ODM廠商提供硬件設計,系統則搭載YunOS,缺乏核心的競爭力。對移動而言,自營的手機產品更像是為了發展移動通信業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移動的自營手機產品自然也就泯然與眾,無法獲得太大的發展了。
當然,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也很少有運營商能做好手機的案例。運營商和手機廠商間合作關系也是阻礙自營手機能取得大發展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