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智能建筑行業雖說發展時間較短,但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智能建筑在國內的普及速度卻非常快。但是很多人對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卻不是很了解,下面河姆渡小編就為大家簡單聊下智能建筑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什么樣的建筑能稱之為“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指通過將建筑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最優化組合,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環境。智能建筑是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的產物。其技術基礎主要由現代建筑技術、現代電腦技術現代通訊技術和現代控制技術所組成。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紀末誕生于美,1984年,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誕生于美國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廈改造而成,在大廈出租率、投資回收率、經濟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日本在1985年開始建設智能建筑,新建的大廈中有近60%為智能型,是在智能建筑領域進行全面的綜合研究并提出有關理論和進行實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之一;歐洲國家智能建筑的發展基本上與日本同步啟動,智能建筑主要集中在各國的現代化都市,1989年在西歐的智能建筑面積中倫敦占12%,巴黎占10%,法蘭克福和馬德里分別占5%。我國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發展勢頭令世人矚目。
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想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建筑乃至于智慧建筑,以下四點必不可少:
1、大規模的建筑運行數據的采集與保存。
數據是建筑智能化的基礎。對大規模的數據進行分析,才能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對建筑進行更加高效、安全、節能的控制管理。說的簡單點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方法都是“找規律”--通過大量的數據找出數據中相關參數的統計學關系。如果沒有大量的“true
data”,那么規律自然就找不出來。但是目前,即使是非常高標準、不差錢的建筑項目也缺乏有效的建筑運行數據的采集與(長期)保存。即便是建筑中安裝了建筑自動化系統,因為缺乏數據保存的能力,一般來說大部分傳感器采集的數據也只會保存很短的時間。
2、建筑運行數據的高效管理。
建筑雖然不是什么精密儀器,但其中包含的數據量也很大。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小型辦公建筑,其建筑自動化系統中的數據點也有上千個。而通常這些數據點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規范,查找管理的時候很不方便。
目前已經有人研究如何將建筑運行數據整合進BIM(建筑信息模型)中去。但是問題是,首先,原生的BIM數據標準(例如IFC)并不支持實時運行數據的整合;其次,BIM的發展其實被那些大公司把持,只有他們有意愿推動才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應用一些數據挖掘的方法來確定某個數據點的物理意義。
3、更完備的執行器網絡。
目前的智能建筑的發展趨勢是建筑中安裝了越來越多的傳感器,但是執行器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一般來說建筑中能夠自動化控制的系統只有空調系統。其他與室內環境參數息息相關的組件,例如窗戶的開關、百葉窗等都是手動控制的。雖然有自動控制相關的產品,但是成本很昂貴。
這樣一來,目前的建筑智能控制的研究便都集中于室內熱環境的控制。但其實,影響居住者滿意度的不僅僅是熱環境,還有光環境、自然通風、空氣質量等等。但問題是這些東西在大部分建筑中是不能被自動調節的。
4、以人為本。
現在智能建筑中有個很火的概念叫“人在回路”(human in the
loop),其具體意義就是智能建筑要以建筑中每個人的舒適與健康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并且居住者要能夠真真切切的控制其所在的建筑環境。傳統的商業建筑控制中,居住者基本上是不能控制建筑中的任何東西的。但是每個人對舒適的定義是不同的,所以必然會降低居住者的舒適度。
目前以人為本的智能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者行為和居住者對其環境的舒適度的檢測與預測。在這兩方面的研究中,智能穿戴設備都是一個很流行的切入點。很多智能穿戴設備都有檢測心跳、體溫、運動等的傳感器。并且其藍牙功能和GPS功能可以用來做定位。
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上就是關于此問題的全部介紹啦,智能建筑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型產物,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將會在未來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時會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高技術產業之一。>>>延伸閱讀:我們常說的智能建筑都包含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