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防火墻,主要是對Web特有入侵方式的加強防護,如DDOS防護、SQL注入、XML注入、XSS等。由于是應用層而非網絡層的入侵,從技術 角度都應該稱為Web IPS,而不是Web防火墻。這里之所以叫做Web防火墻,是因為大家比較好理解,業界流行的稱呼而已。由于重點是防SQL注入,也有人稱為SQL防火墻。
Web防火墻產品部署在Web
服務器的前面,串行接入,不僅在硬件性能上要求高,而且不能影響Web服務,所以HA功能、Bypass功能都是必須的,而且還要與負載均衡、Web Cache等Web服務器前的常見的產品協調部署。
Web應用防火墻 (WAF) 代表了一種新的信息安全技術,用于保護Web站點(或者說Web應用程序),使其在受攻擊的情況下表現出更強的抵抗力。 在抵御Web攻擊方面,WAF 提供了防火墻和IDS等常規信息安全產品所不具備的能力。WAF不需要修改Web應用程序的源代碼。隨著目前針對Web應用的攻擊手段越來越復雜化,為WAF制定一個規范的評價標準顯得重要起來,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去準確地比較和評價WAF產品。Web防火墻的主要技術的對入侵的檢測能力,尤其是對Web服務入侵的檢測,不同的廠家技術差別很大,不能以廠家特征庫大小來衡量,主要的還是看測試效果,從廠家技術特點來說,有下面幾種方式:
1、代理服務
代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安全網關,基于會話的雙向代理,中斷了用戶與服務器的直接連接,適用于各種加密協議,這也是Web的Cache應 用中最常用的技術。代理方式防止了入侵者的直接進入,對DDOS攻擊可以抑制,對非預料的“特別”行為也有所抑制。Netcontinuum(梭子魚)公 司的WAF就是這種技術的代表。
2、特征識別
識別出入侵者是防護他的前提。特征就是攻擊者的“指紋”,如緩沖區溢出時的Shellcode,SQL注入中常見的“真表達 (1=1)”…應用信息沒有“標準”,但每個軟件、行為都有自己的特有屬性,病毒與蠕蟲的識別就采用此方式,麻煩的就是每種攻擊都自己的特征,數量比較龐 大,多了也容易相象,誤報的可能性也大。雖然目前惡意代碼的特征指數型地增長,安全界聲言要淘汰此項技術,但目前應用層的識別還沒有特別好的方式。
3、算法識別
特征識別有缺點,人們在尋求新的方式。對攻擊類型進行歸類,相同類的特征進行模式化,不再是單個特征的比較,算法識別有些類似模式識 別,但對攻擊方式依賴性很強,如SQL注入、DDOS、XSS等都開發了相應的識別算法。算法識別是進行語義理解,而不是靠“長相”識別。
4、模式匹配
是IDS中“古老”的技術,把攻擊行為歸納成一定模式,匹配后能確定是入侵行為,當然模式的定義有很深的學問,各廠家都隱秘為“專利”。協議模式是其中簡單的,是按標準協議的規程來定義模式;行為模式就復雜一些。
Web防火墻最大的挑戰是識別率,這并不是一個容易測量的指標,因為漏網進去的入侵者,并非都大肆張揚,比如給網頁掛馬,你很難察覺進來的是那一個,不知道當然也無法統計。對于已知的攻擊方式,可以談識別率;對未知的攻擊方式,你也只好等他自己“跳”出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