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令航空旅客“喜大普奔”的好消息莫過于國內多家航空公司紛紛宣布解除空中“手機禁令”。乘客可以在上萬米的高空中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電子閱讀器等電子設備,體驗社交拍照、視頻通話、購物支付,實現“天地互連”。然而,空中上網落地一周,名額少、網速慢、限制多等體驗“吐槽”紛至沓來。國內互聯網航班的春天似乎還有點遠。
航企掀“空中開機”競速賽
“18日凌晨后,東方航空歡迎開機”。1月17日晚上9點起飛的東航上海至洛杉磯MU577航班上,響起了不一樣的客艙廣播。18日凌晨,在這趟跨零點航班181位旅客的共同見證下,中國民航迎來了空中上網時代的來臨。與此同時,海航H7781海口至北京航班上的78名乘客也通過空中上網界面接入了航空互聯網。
“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在飛機上玩手機了。”旅客們欣喜不已。不過,空中上網過程中,必須打開手機飛行模式,關閉蜂窩移動通信功能。
一時間,航企迅速掀起“空中開機”競速賽。南航、國航、春秋、奧凱等多家航空公司紛紛跟進,宣布可以在飛機上使用手機。這顯然給重度“手機依賴癥”的乘客送去了福音,緩解了他們與地面“失聯”的焦慮。
“以前在飛機上登不了微信查不了郵件,總怕錯過什么重要信息,明知道在空中沒信號,還是忍不住掏出手機來看看。”在互聯網公司上班的許皓坦言。
不得不提的是,開啟空中上網后,空乘的工作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能上網后機艙里的呼喚鈴都少了”“毛毯枕頭拖鞋報紙都沒人要了”“安檢時旅客都特別乖的舉起手機,讓我看那個小飛機的標志,感覺自己像個網管”……
據中國民航網調查顯示,超過73%的旅客其旅途行為第一意愿是上網,而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后,這一意愿接近100%。
網速慢空中上網不過癮
上班族劉先生近日體驗了空中網絡后不禁吐槽:“郵件發送慢,視頻看不了,就連微信發張截圖都要幾分鐘才能成功。”
與此同時,機上WiFi也并非想連就連。目前,東航每個航班限制100個名額;南航對頭等艙、商務艙旅客免預約開放,并對經濟艙旅客開放30個預約使用名額;海航雖沒有限制使用名額,但每人每程流量限制在100M。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運營的航空WiFi系統,采用的均是衛星通信模式。飛機上的WiFi網絡主要依賴衛星與地面實現通訊,信號先傳到衛星,再從衛星傳到地面。鑒于衛星帶寬有限,于是飛機上的網速也很有限。而當機載WiFi接入很多旅客時,分配到每個旅客身上的帶寬必會有所減少,讓上網體驗“打折”。
據透露,較高速度的空中上網體驗需要高通量Ka波段衛星支持,而目前多數互聯網航班應用的是Ku波段衛星通訊。業內人士透露,“限于Ku衛星通信技術的瓶頸,聯網時上行速率在1M左右,下行速率是5M左右。在即將迎來5G的今天,Ku衛星提供的互聯網速度其實還大致停留在2G時代的水平。”
為了破解瓶頸,運營商正在探索百兆帶寬空中互聯網的推廣可能。
日前,記者在北京聯通衛星局的模擬艙,打開手機飛行模式,連接名為“聯通AIRNET”的WiFi,隨后,不管是觀看愛奇藝視頻,還是NBA籃球的現場直播,都能順暢運行。技術人員解釋,由于采用了Ka波段衛星通訊,這一空中互聯網應用真正實現了百兆帶寬。
不過,當記者打開一款網絡游戲后,卻發現不能聯網對戰。“衛星處于3萬公里以上的軌道高空,與空中互聯網大概有600毫秒的信號延遲,所以類似王者榮耀,或手機炒股等對網絡信號實時交換要求極高的軟件,在互聯網航班上暫時還不能用。”中國聯通工作人員解釋說。預計到今年8月,百兆帶寬的空中上網服務將在數架國內民航客機上應用。
是否免費航企陷“兩難”
作為一項頗有潛力的民航增值服務,空中上網收不收費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眼下并不是所有航企的所有航班都配備了機載WiFi,僅在一些大型客機上,部分航空公司配置了網絡服務。背后的原因是機載WiFi的飛機改裝成本較高。有數據顯示,在飛機上安置天線與發射器,每架飛機的設備改造費用大約在70萬美元左右,約合450萬元人民幣。如果航空公司實施全面改造,成本不容小覷。
另外,在網絡計費上,運營商并不直接向乘客計費,而是以流量的形式向航空公司收費,價格比地面手機流量計費貴出百倍。據美國空中WiFi供應商公布的數據,傳輸數據到飛機上,每傳輸1M數據的成本大約是20美分,傳輸1G數據的成本大約是200美元。
目前,國內航企飛機上的網絡服務基本免費。隨著機載WiFi日益普及,航空公司會不會額外收取網絡服務費,或把這筆費用轉嫁到機票上呢?海航飛機網絡供應商日前表示,將評估機上上網模式,可隨時按需調整名額及流量,未來可能結合航企與旅客需求及成本因素考慮開啟收費模式。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收費還是免費,局勢暫不明朗。一方面收費可增加航企收入,推動與供應商開發高質量的文娛付費產品,帶動廣告精準營銷等商業探索;另一方面,空中付費上網的用戶習慣尚未養成,在絕大多數機載WiFi免費的情況下,貿然收費存在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