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光纜線路工程與維護注意事項
光纖接續后熱縮不當導致熱縮管內有氣泡,甚至導致斷纖。由于查找的故障點已壓縮在接頭內,因此從外觀是找不到原因的,多在重新熔接光纖后故障排除,仔細檢查才能發現熱縮管內有氣泡,熱縮管冷卻后導致沒有涂覆層的光纖纖芯受力斷纖。這種故障最不易發現,在條件允許時,維修人員可通過紅光筆檢查纖芯是否有紅光穿過來檢查。為避免此類故障出現,應選用質量好的熱縮管,接續后的光纖應自然伸直地放入熱縮槽中,最好是置于熱縮槽內的正中間,以保證受熱熱縮均勻;其次應根據氣候合理地設置熔接機的參數,如冬天和夏天的熱縮時間有所區別,應冬長夏短;還應再注意在熱縮指示燈熄滅后,不要急于取出熱縮管,應等它徹底冷卻后再取出,這不但可避免燙手,還可防止熱縮管損壞,保證熱縮管的強度以保護光纖的接續處。
冗余光纜處理不當導致斷纖。不論是直埋、管道敷設,還是架空敷設的光纜都會在接頭處有一定的余量,最后,在盤冗余光纜時如果光纜有絞勁,應注意順著絞勁盤纜,或將光纜捋順,否則帶有絞勁的光纜容易扭絞松套管,造成斷纖。在盤接頭盒處冗余光纜時一定要小心,雙手握住接頭盒兩端的光纜,如果有絞勁一定要順著絞的趨勢盤纜。
配網通信光纜資源空間信息采集方法應用
光纜段空間數據采集主要包括架空光纜空間數據采集、埋設光纜空間數據采集。配電架空光纜空間數據采集的建議精度為誤差不超過±1.0 m。
具體內容包括:(1)利用GPS設備采集桿塔經緯度坐標,拍攝一張能清晰看到桿上設備的桿塔全貌照片;(2)記錄桿塔的材質、性質、同桿架設光纜回路數等桿塔信息;(3)根據采集的桿塔經緯度坐標,確定架空光纜的空間走向;(4)記錄光纜線路的名稱、起止站點、所屬區域等信息。
配電埋設光纜空間數據采集的建議精度為誤差不超過±0.56m。具體內容包括:(1)根據線路走廊資源采集的檢查井和埋設拐點信息繪制光纜埋設走向;(2)通過實際地下管測繪方式采集光纜線路的拐點位置信息,或基于光纜埋設的路徑標繪光纜線路的走向和位置,并注明埋設方式;(3)記錄光纜段的名稱、起止站點、光纜段類型、所屬區域等信息。
以上就是通信光纜線路工程與維護注意事項以及配網通信光纜資源空間信息采集方法應用的全部內容了,希望綜上能給予各位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