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大市民中有兩個十分火熱的話題,一是“12345”接訴即辦為民服務熱線,二是城市大腦建設。如今,這兩個話題又被帶到兩會上,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廣泛關注。

“自市委、市政府成立‘12345’接訴即辦為民服務熱線以來,切實做到了件件有回復、事事有回音,受到群眾廣泛好評,建議在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的主動性、系統性,努力把‘接訴即辦’這個為民服務平臺辦得更好,把實事辦得更實。”人大代表、內蒙古昆明卷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谷超今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去年11月,呼和浩特市接訴即辦受理服務中心揭牌并啟動模擬運行,從此,青城市民服務熱線告別了過去“號碼繁多、多頭受理、效率低下”時代,正式開啟“一號通辦、高效聯動”全新模式。
推動“接訴即辦”熱線服務平臺建設是市委、市政府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12345”接訴即辦為民服務熱線整合了56條不同服務熱線,改變了以往各種熱線“號難記、話難通、事難辦”難題,形成了12345“一號對外、訴求匯總、分類處置、統一協調、各方聯動、限時辦理”的一站式服務新模式。
“希望市政府進一步完善‘12345’接訴即辦工作,在確保居民正常訴求辦理的前提下,正確處理居民不合理訴求和職能外訴求,形成良好工作導向。”人大代表、賽罕區人民路街道興康社區黨委書記李宜珊提出建議。
群眾的呼聲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今年,為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呼和浩特市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進一步辦好“12345”接訴即辦平臺,提高“多心合一”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服務中心實體化運行水平。加強市、旗縣區、鄉鎮街道三級社會治理創新,加快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推進“多網融合、一網統籌”,形成“網格、村(社區)發現問題,部門響應解決”的基層網格化治理機制。
隨著
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城市大腦建設也越來越關注。
“看到呼市‘十四五’規劃中,實施城市大腦、智慧城市建設的舉措非常多,我特別高興。”政協委員、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教授陳玉峰一直關注著首府智慧城市建設,而青城醫療App的上線以及其推出的基礎護理、康復護理等40余項快捷方便的服務,更讓陳玉峰感到特別欣慰。
去年10月份,呼和浩特智慧城市一期“1+4+N”項目全面開工,今年1月,呼和浩特城市大腦正式上線運行。呼和浩特城市大腦由一個城市大腦智能中樞和感知、數據、安全、“愛青城”App四個基礎支撐體系,以及由此生成的N個應用組成。記者在《關于呼和浩特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看到,從去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目前,“愛青城”App建成測試,80余項便民事項實現了掌上辦理。
“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建設城市大腦智能中樞,搭建‘四梁八柱’,第二步要實現城市局部數字化和智能化,第三步要通過數據協同和業務協同,實現城市全要素全周期智能化聯動。”政協委員、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薛紅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進一步解釋說。
智慧青城,數創未來,“完成‘智慧青城’一期項目建設,所有應用項目做一個就要成一個、成一個就能用一個,讓城市更加聰明、更有效率。”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高標準管理城市工作的鄭重承諾。
“希望呼和浩特城市大腦功能越來越全面,讓城市大腦時刻感受城市脈搏、服務城市發展,實現民生領域一網同用、營商事項一網通辦、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加快智慧青城建設,讓這座“善政、興業、惠民”的城市越來越會思考,讓青城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便捷、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