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往往被認為是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的建設,但是信息化工程的完成,并不能說明智慧城市建成,還需要運營這些信息化系統,因為“智慧”需要通過城市的運行效果得到體現。我們看到不少進行周密的組織設計和系統架構設計,大量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完成的包羅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和產業發展的“智慧城市規劃”,然而,并未解答“巨額的投入和持續的運營費用由誰承擔?日常的運營責任如何界定?誰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建設與運營主體?”等問題。
這些困惑是源于在智慧城市啟動時僅從技術角度出發,簡單化地按工程方式推進,沒有認識到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沒有進行完整的頂層設計,因而導致建設過程中遇到大量的技術和非技術問題不斷阻礙著工作進展,降低了實施效果。而有些城市引入“智慧城市運營商”模式,交由一、二家IT企業承包,但囿于企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與能力以及企業利益,又出現了資金、效果和排他等問題。
和缺少理性建起的“鬼城”情況相似,智慧城市工程也已有出現“爛尾”。這里雖有智慧城市定位不準確、規劃的可操作性差、工程難度大、資金短缺、領導興奮點轉移等諸多因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了建設與運營的保障支撐體系的規劃設計。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體制與機制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必須明確政府、NGO和企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運作的規則。智慧城市是一項經濟與社會活動,需要發揮市場機制和企業主體作用,政府則承擔著引導與市場監管的責任。
智慧城市的建設與運行需要資金投入,政府能針對公共性、示范性、創新型項目,促使相關專項資金向智慧城市匯聚,落實與政府行政管理相關項目的建設和運維資金,吸引各類企業參與項目建設。但政府的財政在智慧城市上只能有限投入,大部分需要靠多元投融資機制解決。
在很多場合,人們都認為智慧城市使城市的運行管理按構想的方式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就能促進城市發展。這樣的工作思路對嗎?
城市的發展受到廣泛的約束,其中有歷史、文化、氣候、資源、環境、人口、地域、傳統定位、經濟、產業等要素和條件。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要得到發展,首先必須根據本地的資源和條件,通過大量的地緣、經濟、技術、人文等的數據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的理念、空間、方向和策略。這是個智慧的過程,可以有無數個思路,但是最終要形成的是一個明智的、科學的、最適合這個城市發展的功能定位。我們謂之城市發展之“道”。
在這個最適合的城市發展的功能定位基礎上,所進行的“城市規劃”、“城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生態規劃”、“城市產業發展規劃”、“城市文化事業發展規劃”等等,則都是為踐行城市發展之“道”而做的具體工作。我們謂之城市發展之“術”。“術”中亦有智慧,但終不離“道”。
智慧城市的實質是以全面支撐城市發展和城市運行的信息技術應用,來提升發展的速度、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是為城市發展之“術”提供高性能的“技”。我們常說信息化是附在業務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沒有智慧的城市發展之“道”和“術”,何來智慧城市?近年來,我們的城市化發展中出現了一些空城、鬼城、睡城、爛尾城,究其原因是該城市主政者的智慧過低,城市發展走入邪“道”,如果要在此建智慧城市,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當然,智慧城市的“技”也能對于城市發展之“術”起到發展推進作用,能夠改變一些業務的流程,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扁平化的事務管理,以互聯網的體驗改變業務的服務形式。這一互動的效應提升了城市的智能,自然是值得肯定的。
總之,當我們把視角放到城市發展的范圍時,才能避免以夸大的技術導向來“發展智慧城市”的狹隘且功利的思維。
智慧城市不斷發展擴大,關注的方方面面有很多,需要大家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河馬哥還是那句話,打造智慧城市不是一朝一夕的,歷經萬苦千辛,未來的智慧型城市正在我們手中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