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住建部正式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到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設引入國家戰略規劃,智慧城市的實施也在國內迅速升溫。數據顯示,全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超過76%的地級城市,超過500座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近年來,從華為提出“智慧城市神經系統”、阿里提出“城市大腦”,騰訊強調“連接一切”,到平安集團的“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無一不是巨頭們搶灘智慧城市的身影。金融背景的中國平安(601318)如何與科技、互聯網企業競爭,成為一大看點。
“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
8月21日,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深圳市會展中心開幕,本屆智博會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平安共同主辦。
會上,中國平安首次系統化公開展示國內首個“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及解決方案,利用1套“智慧城市云”平臺,集成平安全球領先的創新科技,有力支撐N個智慧城市板塊,包括智慧政務、生活、財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醫療、房產、環保、養老等,用科技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此外,在本屆智博會主論壇“2018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論壇”上,《專業,讓城市更美好——平安智慧城市發展白皮書》首次對外發布。該白皮書研究了我國智慧城市的沿革歷史和發展目標,從頂層設計方法論、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標準及評估體系等方面,系統性地闡釋以“智慧、智理、智效”為核心的平安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理念。
目前,平安已與深圳市政府、西藏自治區、重慶市、南寧市等達成戰略合作,并在多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據悉,平安的智慧城市業務已服務全國200多個城市,建立的市民線上服務平臺可提供2000余項服務,在智慧交通領域,助力深圳交警五一期間試行大鵬半島“預約通行”管控方案,實現管控區域內通行量同比下降27.5%,交通警情下降90%;在智慧醫療領域,智能疾病預測平臺實現深圳流感預測準確率超過90%;在智慧財政領域,累計為南寧市國有企業直接節約融資成本達到1.29億元。
金融背景的優勢
在巨頭紛紛搶灘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金融背景的中國平安如何與科技、互聯網企業競爭?
在接受包括《證券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平安智慧城常務副總經理胡瑋表示,相比華為等科技企業,平安集團不會去做硬件,而會發揮集團發揮數據、場景、技術、和資金的優勢。
“讓數據產生價值,安全性越來越重要。”胡瑋在與政府接觸中體會到,政府越來越重視數據安全。他認為,這正是平安集團相較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所在。
作為一家金融企業,中國平安受一行二會的強監管。在這樣的背景下,平安集團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的體系評估,包括數據的使用規范和流程等。據胡瑋透露,一般城市政府安全等級只需做到等保三級,而中國平安往往做到等保四級。
而對比互聯網企業,中國平安有更豐富的場景。目前,中國平安的場景囊括了智慧政務、民政、財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醫療、房產、環保、養老等多個方面,胡瑋認為,這些場景的豐富度是別人無法達到的。
“做這件事需要非常大的投入,這里有大量的數據,很多數據模型需要訓練。”胡瑋表示,雄厚的資金也是集團的優勢之一。
平安作為世界領先的金融保險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2017年一年歸母凈利潤接近900億元,2018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逾580億元。據胡瑋介紹,平安集團每年會拿出1%的收入投到科技研發,2017年共投了100億做研發,目前全集團有2.4萬名研發人員。正是這樣的投入,令平安集團科技能力在短短幾年間突飛猛進。截至2018年6月30日,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6121項,較年初增加3091項。
此外,許多城市面臨著“死運營”的問題,平安集團特殊的“項目+運營”模式,正是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很多企業做智慧城市有一個特點,以前做智慧城市是做項目,做完就走了。平安講究‘項目+運營’,智慧城市強調市民服務,在市民服務中,一個應用上線時,用戶體驗不可能做到極致,這需要不斷的運營、打磨、優化、提升體驗,才能做到極致。我們覺得后續的運營比前期的建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