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平臺Facebook旗下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公開了一項與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合作計劃,試圖在核磁共振成像檢驗(MRI)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以達到縮短影像結果產出時間,讓病人、醫生能更快獲得檢查結果的目的。據了解,應用AI技術后,與之前相比,出結果時間有望縮短到原來的1/10。
普通的醫學影像,像X光與計算機斷層掃描,一般都含有較高幅度的輻射光,對人體并非完全無害。MRI的出現,除了能獲得一份更詳細的軟組織損傷的醫學影像結果,還能減少病人身處輻射線下的時間。
盡管MRI相比之前的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對一些病危的患者來說,一個檢查要等15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才能知道結果,還是時間過長,同時對醫院來說也是資源負擔。在這種情況下,Facebook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決定于紐約大學醫學院展開合作,試圖改變這一問題。
基于雙方的合作,紐約大學將提供余約1萬份匿名的MRI檢驗報告,而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則負責利用機器學習技術,研發出一套算法,通過紐約大學提供的數據學習人體的肌肉與細胞組成。隨后,等這套算法掌握了足夠多的關于人體的知識,該軟件就可以通過自己的預測能力和既有的知識對MRI機器掃描形成的影像進行識別,同時在更短時間內,產出高解析醫學影像。
對此,紐約大學醫學院影像診斷學研究部副主席Daniel Sodickso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病人可能只需要躺進MRI掃描機器5分鐘就能完成,這可能改變整個產業。”
而這項研究對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與紐約大學來說,其挑戰在于如何讓AI軟件預測填補的醫學影像不影響關鍵診斷、不忽略掉重要的病情診斷影像,畢竟,每個組織細節都可能影響醫生診斷病人病情。
此外,據了解,在這次的合作中,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處于主動地位,該公司于去年主動聯系了紐約大學,表示希望把自己的AI技術應用于現實生活,除了提高團隊的AI技術能力外,也能對社會做出貢獻。預計雙方合作的初步結果會在一年內公布,而該AI軟件或許也會被開源,以便幫助其他開發者在此技術的基礎上,取得更多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