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盲人群體而言,曾經,他們與整個色彩斑斕的世界無緣,也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無緣。2016年,一款曾被劃定在“黑科技”范疇內的導盲機器人產品的推出,悄然改變了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態。不過,這款由達闥科技研發的、被命名為META的導盲機器人,外形看上去一點也不像人們傳統想象中的“機器人”,而更像自行車車手的
頭盔。
“依托可靠的天網與私有云,憑借立體視覺、3D建模、實時導航定位等技術,META讓盲人群體能夠更加精準地獲取周圍信息、感知周圍環境。”在達闥科技CEO黃曉慶看來,META的出現,可以讓盲人群體重新獲得不曾獲得過的安全感,“達闥科技的技術演進將從非人形垂直服務機器人過渡到實現通用性的人形機器人。”
實際上,在達闥科技,讓“黑科技”造福人類的實踐還遠不止于此。通俗地解釋達闥科技目前的研發方向,就是要將認知系統放在“云端”,將身體、驅動、傳感器放在機器人本體上,通過移動通信將二者連接起來,做出一個現實版的“阿凡達”,打造一個包括云端、網絡、智能終端的產業鏈讓
智能機器人共享云端“大腦”。
一種理念:
建立和運營云端機器人
記者進入達闥科技,迎面映入眼簾的就是一面“專利墻”,專利墻的核心是“專利合伙人計劃”(3P計劃)銘牌,以及圍繞銘牌展開的一系列已經布局的每一件專利。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面“專利墻”最大的特點是,成立不到3年的達闥科技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幾乎與其提交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持平,發明專利申請在企業的專利申請總量中占比超過95%。
黃曉慶表示,機器人產業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中國與世界強國在傳統工業機器人領域差距較大,但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都處于起步期,差距不大。”黃曉慶說,達闥科技作為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商,一直認為跨越式地推動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因此在建立和運營云端智能機器人網絡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通過技術專利化對創新形成嚴密保護,尤其重視向外提交專利申請,進行知識產權的全球布局。
達闥科技許多員工都在使用的云端智能連接終端AI Mobile就是其中的標志性產品之一。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達闥科技員工在操作自己的智能
手機時的一個經常性動作,就是通過手指滑動進行操作界面的切換。黃曉慶告訴記者,潛在的安全漏洞是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應用過程中最大的隱患之一,要想實現真正的安全,必須要擁有一個“隱身”的網絡。
“達闥科技自主研發的‘MCS移動內聯網云服務
解決方案’,采用雙云、雙核、一片兩芯和區塊鏈技術,用戶不僅可以移動化辦公,還可以進入構筑的隱形網絡空間,讓黑客找不到。”黃曉慶一邊熟練地切換著自己手機上的操作界面一邊說,“我們圍繞MCS布局了嚴密的知識產權保護網,為進一步推動云端智能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落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實際上,類似于META導盲機器人、MCS移動內聯網云服務和AI Mobile云端智能連接終端這樣看似“黑科技”的產品,在達闥科技內部隨處可見,企業的云端智能機器人平臺和部分架構目前已經投入了商用。黃曉慶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人類大腦擁有上千億個神經元,如果每個神經元用一個芯片來模擬,會重達數千噸,智能機器人不可能頂著這樣一個‘負擔’四處移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智能機器人的大腦放在云端。”
一項制度:
發掘和激勵“專利合伙人”
對于達闥科技法務總監王振凱而言,周一的上午可能是他最為忙碌的時刻之一。除去其他企業都會有的參加例會、總結工作、部署任務等例行事務外,處理郵箱中研發人員發來的大批量計劃提交專利申請的技術材料也是一樁大事。
被譽為企業“發明大王”的駱磊便是“打擾”王振凱次數最多的研發人員之一。“工作日期間潛心搞研發,想到的一些創新點認為能夠提交專利申請的,就會利用周末的時間寫好技術交底材料發給法務部門,這也是‘3P計劃’出臺后對于研發人員的激勵效應。”駱磊口中的“3P計劃”,便是達闥科技在2015年企業創立僅4個月后就出臺的一項知識產權激勵政策--專利合伙人計劃,達闥科技員工根據其英文拼寫“Patent Partnership Plan”的首字母而親切地稱其為“3P計劃”。
“該計劃核心內容包含職務發明獎勵、高質量專利獎勵、專利運用獎勵等。”王振凱向記者舉例說,如通過專利轉讓或維權產生了經濟收入,達闥科技就會將轉讓收入或賠償額度的10%獎給專利發明人和負責轉讓或維權工作的職工,也就是所謂的該專利的“利益相關人員”。又如,如果相關專利被寫入國際、國家標準中,成為標準必要專利的,達闥科技也將按1萬美元/件進行獎勵。而在達闥科技正在籌劃制定出臺的專利管理辦法中,凡是被認定為高價值專利的,企業也會對發明人按一定標準進行獎勵。
黃曉慶表示,人工智能領域是典型的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和壯大的關鍵在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據此,達闥科技制定出臺“專利合伙人計劃”,其核心理念就是把員工完成職務發明的行為轉換成類似投資的行為,只要員工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企業就幫助員工把創新成果轉換成專利進行保護,并且其專利申請質量的高低,還決定著其后續轉化、維權過程中產生價值的大小,關系著員工收益的高低。“可以說,這項制度的實質是重塑了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收益分配關系。”黃曉慶說,像駱磊這樣的“發明大王”,在該制度的激勵下,目前已提交了近50件發明專利申請,企業研發人員人均提交專利申請超過5件,遠高于中國科技型企業的平均水平。
去年,達闥科技贏得了軟銀國際、富士康等多家全球著名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的青睞,其1億美元的A輪融資也排進了全球單一的人工智能領域企業A輪融資額的前五位,董事會、投資方均認可了“3P計劃”的權益分配機制。
而在黃曉慶的規劃中,“3P計劃”的制定出臺并非僅僅是從達闥科技自身的訴求或是單一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訴求來考慮的。黃曉慶表示,未來,在人工智能、云端技術等高精尖產業領域中,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出現“專利池”等形式,使得參與競爭的企業能夠公平、有效、合理地獲取知識產權收益并規避侵權風險。
“在云端智能機器人這個全新的尖端技術領域,如果我們在創業創新之初就能夠強化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設置合理的行業規則和知識產權費用標準,那么未來就有可能在這個領域改寫歷史。”黃曉慶說,“從這個角度講,達闥科技也是作為一個先行者在探路,通過知識產權分配制度的創新,逐漸向研發人員灌輸知識產權價值高于傳統的硬件和軟件價值、中國要成為尖端技術領域規則制定者的理念。”(崔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