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這對人類是很重要的,對一個問題如果有許多解決方法,其中的那種給使用者傳達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隨著第一屆中國智能建筑節圓滿落幕,有太多瞬間讓我們難以忘懷,有太多人讓我們肅然起敬,其中就有他們。他們也許你知道,也許你不知道,但是他們偉大卻又平凡的故事卻總讓人忍不住講了又講,這些人為了建筑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奉獻了自己的才智,更奉獻了自己一生……他們就是本次智能建筑節上的“特殊貢獻勛章”獲得者,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他們的那些故事……
智能建筑節“特殊貢獻勛章”獲得者:白英彩(左二)、郭維鈞(左三)、溫伯銀(左四)
郭維鈞:智能建筑界的“小金人”
24歲大學畢業開始入行,54年間,從室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所長到教授,他主持和參加過眾多項科研項目,所獲獎項連他本人也記不清數目。如果將他所獲的獎章全部佩戴,78歲的他儼然一個“小金人”,沉甸甸的分量折射出54年的智能建筑之路,坎坷后歷練成金的一片光明。
他是郭維鈞,北京工業大學電控學院的教授,智能建筑界戰果累累的老前輩。如今78歲,精神矍鑠,他的思路和見地伴隨著智能建筑行業的高速發展,與時俱進。
隔行如隔山。行業內赫赫有名的大咖外行人也許并不熟悉,但是提起他的作品,中國乃至世界沒有人不知道。
2008年奧運會國家體育場(鳥巢)、2003年中央組織部辦公大樓,他分別擔任智能建筑系統工程咨詢服務專家組組長和智能化系統顧問。期間,負責二十多項智能化系統深化方案論證,參與工程全過程、制定開閉幕式保駕護航方案并親身參與保駕護航工作。奧運結束后,獲得北京2008奧運建設指揮部授予的金質獎章及證書。
除此之外,他參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推廣中心等單位組織的“建設行業智能建筑試點項目” 幾十項方案的審定及部分工程驗收,參加全國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統評標、評審近百項。撰寫發表智能建筑論文數十篇,出版過《智能建筑技術基礎》、《現代智能建筑技術》等專著。
自2008年以來,他先后主持過以下智能化工程的咨詢:
1 青島中心大廈
2 上海環球世貿大廈
3 上海中心大廈
4 深圳深交所大樓
5 廣東汕頭大廈附屬醫院
他曾驗收的智能化工程:
1 中央組織部辦公大樓
2 北京新東方大樓
3 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樓
4 北京銀行辦公樓
5 大唐電力大廈等
溫伯銀:智能建筑第一人
今年78歲的溫伯銀教授,是上海現代設計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電氣分會理事長,建設部建筑智能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90年代初開始,就開始從事國內智能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了,屬于國內最早的那批人,成績卓著,工程案例和著作頗豐,因此被尊稱為“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第一人”。溫老年事已高,行動不方便,卻依然選擇代表老一代的建筑人參會,并與眾多青年建筑師以及行業人士共同交流,讓人為之感動。
說起溫老,我們便想到了“業精于勤”這四個字,溫老曾說過他當年如愿考進武進縣振聲中學,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紛紛前來賀喜。父親很高興,笑著說:“這孩子并不聰明,但很勤奮。”那是1953年的事。
1962年從同濟大學“工業企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畢業時,溫老的教研室主任徐衍華教授曾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大學里,老師只是交給你們打開科學大門的一把鑰匙,走上工作崗位后要靠自己勤奮努力,業精于勤哪!”工作這么多年來,溫老便一直將老師的話當作座右銘,從不敢有絲毫懈怠。
從人民廣場“電信大樓”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筑的電氣設計,他始終認為“圖紙是工程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給施工提供方便”。每設計一個項目既是學習的起點,更是經驗結累的過程。如此循環,直至高屋建瓴。
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浦東興建世界第三、全國最高的420米88層的金茂大廈時,他是業主的技術顧問。由于當時外方設計師未提供智能建筑這部分設計,業主直接委托他負責編制金茂大廈各智能化系統的設計方案。經國際論證,得到了好評。
可以說,溫老走的每一步,都是發奮努力的結果。之后溫老主持并設計了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廣電大廈、上海大劇院、浦東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擔任了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的副總工程師、上海市智能建筑學科中心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電氣分會理事長,也是一直秉持著“業精于勤”這四個字!
而這樣的溫老,每每在被人問道“成功之道”時,都顯得謙虛而含蓄,他說:“就像我父親評價的那樣,我并不聰明,但很勤奮、誠信待人。如果說聰明這是一種天賦的話,那么,業精于勤,才能事業有成。 ”
在本次智能建筑節現場,溫老發表了重要講話,鼓勵新一代的建筑師要努力要勤奮,要敢拼敢闖,同時對智能建筑節的舉辦表示了認同,對智能建筑的明天表示了認可,希望在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家都可以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同時作為本次智能建筑節“特殊貢獻勛章”獲得者之一,溫老在領獎時說:“今天我站在這里,拿到這個獎,不屬于我一個人,而是屬于所有奮斗在建筑路上的老一輩們。”在場所有人都感動了,感嘆溫老的謙卑時更感恩中國有這樣一些為了建筑事業奉獻一生的老前輩們!
白英彩:學生心中最敬愛的白教授
白英彩 ,計算機系統結構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工業自動化專業。1978年到上海交通大學以后,長期從事分布式計算機系統與網絡的教學與研究,是我國最早倡導分布式處理技術的專家,并有一系列建樹。他把自己的一生和上海交大的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緊緊聯系在一起,奮斗了30余年,碩果累累。
白教授深知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如同英語語言學等應用學科一樣,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從事這門專業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必須緊密地與實際相結合。他在30多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一直貫穿著拼力建設計算機實驗室并狠抓試驗教學,走校企緊密合作培養研究生的道路,成功地開拓了一條培養計算機科學和技術人才之路。
說起白英彩,很多人都會說他曾白手起家建設計算機實驗室并連升兩個臺階的事跡。
1978年他來到交大以后,滿懷信心地全力投入工作,用一年多時間,與微機室同志完成了DJS-153型微機的研制任務;1981年響應學校建設計算機系統結構實驗室的急切需要,被調到計算機系,不久被委任為實驗室主任。那時計算機硬件實驗室還是一片荒蕪景象。既無經費又無設備、器材,更缺少人員,在“三無”條件下,要在短期內建成這個實驗室,顯然是困難重重。
他和同志們從解決“三無”問題開始。分別解決了經費、人力等問題,形成了建設系統結構實驗室的主力軍。為了讓師生有上機的機會,他利用掙到的兩筆科研費,購置了16套Z-80型單板機及相應零部件,每套可實現15個實驗項目,設計了“計算機組成實驗臺”,讓學生們利用“面包板”和跨接線以及計算機零部件,在該平臺上完成構成計算機系統的實驗。開設了當時在國內高校中引以為豪的高水平試驗課程。
2005年12月25日,是他難以忘懷的日子,這一天,有幾位他過去的學生告訴他說,他們組織了一個歷屆研究生聚會,請他參加并講幾句話。但不曾想到,來到會場上竟然看到學生們打出“慶祝白英彩教授七十華誕”的橫幅,令他又吃驚,又感動,因為他從不做生日,今天竟如此隆重。他所指導過的各屆研究生共142名(其中41名為博士生),幾乎絕大多數來到了會場,原課題組的同事也都來了,有的為了參加這次聚會,連續乘車十幾個小時汽車才趕到的,還有的甚至專程從國外或國內其他城市乘飛機而來。
他的研究生們實踐能力強,項目經歷多,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和重用,其中許多人在校時是科研的生力軍,走出校門后成為創新、創業的領軍人物。30年來,他和課題組同事以及研究生組成的這個科研梯隊,共獲得部委(或上海市)級的獎勵,共16項。學生們取得的種種佳績,不正是對白英彩最高的褒獎嗎?
此次6月6日第一屆中國智能建筑節上,也有很多白教授當年的學生到場,提起自己的恩師,都是滿滿的自豪。白教授在智能建筑節現場的發言得到了現場熱烈的掌聲,一度將大會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