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計算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中分散存在的計算、存儲、通信和控制等能力,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和協同服務架構以實現更短的服務響應時間、更強的本地化計算能力、更少的數據傳輸負載、更安全的分散式服務架構、以及更快更精準的分析、決策和控制。
圖源:圖蟲創意
來自C114中國通信網的消息顯示,在近日IEEE年度媒體交流會上,IEEE會士、全球首個霧計算實驗室負責人楊旸博士表示,今年8月IEEE發布了全球首個霧計算參考架構的國際標準(IEEE 1934),并積極推動開發霧計算節點設備,通過實施霧計算實驗室的多個項目,不斷推進霧計算技術在智能駕駛、機器人、智慧樓宇、智慧電網等多領域的應用。
據了解,霧計算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中分散存在的計算、存儲、通信和控制等能力,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和協同服務架構以實現更短的服務響應時間、更強的本地化計算能力、更少的數據傳輸負載、更安全的分散式服務架構、以及更快更精準的分析、決策和控制。
楊旸博士表示,火災救援機器人就是霧計算應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機器人進入救援現場,第一步要做的是激光掃描現場地形,然后進行數據處理,建立現場地圖,最后才能進行搜救行動——如果完全靠機器人自己來處理這些任務,就會浪費寶貴的電池電量和救援時間;如果傳送到云端進行處理,又難以及時作出響應和決策。這時,在救援現場附近臨時布置的霧計算節點,就可以發揮及時響應、提供更強大信息處理能力的作用。
可以預見,隨著霧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和普及應用,智能物聯網將越來越便捷、高效,霧計算將和云計算互補協作,為每個人提供觸手可及、無處不在的智能服務,為萬物互聯的智能城市注入發展動力。
來源:安防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