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化的推進對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廢棄物等方面帶來了諸多挑戰。為了緩解這些挑戰帶來的壓力,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全球相繼啟動智慧城市計劃。
智慧城市的出現在某些程度上減輕了城市壓力,并為各城市帶來了實際效益及潛在福利,其中包括失業率的降低、 GDP增長率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環境污染的減少。這一系列的改變使得城市管理者能夠在進行科學決策、精細管理的同時有效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近日發布的《超級智能城市》管理咨詢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從在建設數量來看,中國以500個試點城市居于首位,并已形成了數個大型智慧城市群。
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提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標,力求打造開放、共建、共享,服務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德勤認為,傳統的智慧城市要朝著“超級智能城市”的方向發展,必須要具備實時化、普遍化、開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等六大關鍵要素, 還要涵蓋智能經濟、智能出行、
智能環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這六大領域, 使得城市更加融合與一體化, 進行更高效的相互協作, 從而實現價值最大化。
得益于更多政策和投資支持,中國非常熱衷于建設智慧城市。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已經被列為國家試點項目。
全球VS中國投資情況對比
報告稱,中國城市應該在發展智慧城市地區以及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改善其戰略、設計、運營和維護,以確保居民的需求得到有效和及時的滿足。
中國計劃在2016年-2020年期間培育100個新的智慧城市,以領導國家的
城市規劃和發展。
在報告中,德勤指出,雖然歐美在全球城市化進程中擁有先發優勢,中國等亞洲國家也在急起直追——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城市化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隨著城鎮化以及人口不斷增加,全球各地城市管理者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但策略的改善,尤其是先進技術的滲透,已經帶來了許多突破口。亞洲國家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有更大發揮的余地。
智慧城市對醫療、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環保等領域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給城市帶來實際的效益。
智慧城市的加速建設,還將極大地帶動包括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下一代互聯網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中國成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最為火熱的國家
中國智慧城市重點分布及規模預測
當前智慧城市現狀
智慧城市升級:未來是超級智慧之城
德勤指出:在未來,傳統的“智慧城市”將朝著“超級智能城市”(Super Smart City)的方向發展。
德勤對中國的城市的智慧化程度進行了排名,主要有四個依據:
① 是否有長遠的戰略規劃
② 是否有足夠的技術基礎建設支撐
③ 覆蓋的智能領域是否夠廣夠深
④ 城市是否擁有源源不絕的持久創新能力
以下是中國智能城市總排名及在四大核心領域領先的超級智能城市:
上圖顯示中國超級智能城市分為第一梯隊(13個城市)、第二個梯隊(6個城市)、第三梯隊(6個城市)。其中,第一梯隊中位居首位的是深圳,其后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蘇州。
而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領域,其中廣州憑借的是智能戰略,深圳技術能力突出,在領域滲透和創新方面也首屈一指。
但目前來看,“重技術而輕戰略”也成為了多數城市發展的短板,需要各部門加強協調力度,實現長期規劃。
打造智能城市的“九維框架”
德勤表示,城市管理者要突破且升級為超級智慧城市,需要從戰略、數據、科技、能力、開放、創新、生態、方案、安全這九個維度來開展布局和行動。
打造超級智能城市的“行動四部曲”
除具體行動之外,德勤指出城市管理者還需要經常反思:
① 城市是否缺乏具體的、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總體戰略規劃
② 城市是否重復性高,“復制感”強
③ 未來智慧城市應當多種模式并存,包括政府獨資、政府投資企業運營、政企合資、企業獨資、PPP模式
④ 平臺數據是否孤立
⑤ 數據安全防御: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實現持續監管
⑥ 政府、實施企業以及公眾三方合作是否緊密
⑦ 是否實現持續不斷的創新標準
德勤研究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并非一定要進行全方位的覆蓋,各地政府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與自身實際需求相結合,發展地方特色,從而使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發揮其效用, 創建更高質量的幸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