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部識別遇上支付寶,于是有了刷臉登錄;當物聯網遇上家電,于是有了智能家居;當智能語音遇上地圖,于是有了語音導航……當人工智能遇上傳統建筑行業,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走進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泛悅中心項目,從施工電梯的刷臉機器屏,到塔吊操作室的吊裝監控屏,到入場處的環境監測屏,再到工地監控中心的監控大屏……大屏小屏的背后,串聯起一連串智慧生態。
面部識別+ “刷臉”也能上崗
指紋打卡指尖脫皮?實名制刷卡,常常忘帶?隨著建筑工地勞務實名制的推廣和普及,一連串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于是,便有了更為靠譜的考勤方式——面部識別。
在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泛悅中心項目,每位工人上崗前,先錄入臉部的輪廓,機器識別后進行圖像存儲,在錄入人員信息、工種后,便自動生成唯一身份ID。施工電梯司機上崗前要先“刷臉”,機器才會進行啟動,其他無關人員誰也不給“面子”,施工的專業性有了保障,操作的安全性也隨之增強。
物聯網+ 打通工地神經脈絡
材料、機械、工人……大片的建筑工地,人來人往、機器轟鳴。要確保哪里不出問題,每個區域需要好幾個管理人員,來回保姆式巡查看管,費時費人費力。
如果讓建筑會“說話”,那么溝通便更順暢,管理也將更有針對性。于是,中建二局南京泛悅中心項目的創客們,嘗試為各個建筑部件裝上能感知意圖的“翻譯官”。
項目為塔吊裝上傳感器,通過紅外線感知,吊裝作業時的風速、高度、吊重便轉變為可視化數據;為空氣裝上傳感器,風速、濕度、溫度、PM2.5指數,便實時投放在環境監測屏上;為工地防護欄桿裝上傳感器,便能自動發出警報;為基坑裝上傳感器,土壤的變化、沉降便有了“監控”……
不僅如此,在南京泛悅中心項目,數據傳輸到后臺后,將自動波送,觸發“機關”。當環境檢測屏上的指數超標,項目上與之關聯的噴淋系統便自動噴灑水霧,進行降塵處理,指數恢復后,便又自動啟停;當相鄰塔吊距離較近時,便會自動停止吊裝作業,降低碰撞風險;當塔吊吊重超過“承受力”時,便會發出警報,告知司機要“減負”;當工人靠近洞口時,自動聲光警報器便會滴滴作響,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這樣所有孤零零的元素全部織在一張網上,牽一發便會“動”全身。物物相連,環環相扣,工地上的各個環節聯系更緊密了,溝通更暢快了,管理也更高效了。
云平臺 為智慧工地安上“大腦”
位于項目的監控中心位置,一臺6平米的高清大屏,從工地門禁系統人員進出,到施工單體進度,再到施工人員操作動作,全部一覽無遺,猶如給工地安裝了一個巨大的“望遠鏡”,千米之外,所有的東西了如指掌。
當物聯網+工地的模式為工地搭設了“神經脈絡”,智慧工地云平臺的引入,就給工地安裝了一個“神經中樞——大腦”。
在中建二局南京泛悅中心項目,通過智慧工地云平臺,通過物聯網傳輸來的數據統統被吸入這個小小的屏幕中。二十多條數據縱橫交叉,互相配對,變成了一個個相互關聯的數據模型。
工人上崗的數據與工程進度自動關聯,隨機生成了一個勞務用工與施工進度的匹配模型,為項目上精準投放勞動力提供依據,避免不必要的人員浪費。安全隱患的種類、數量與施工進度相關聯,為管理人員提供一張安全隱患“防治圖”,大大提高安全生產工作的針對性;環境監測的數據與天氣相關聯,及時生成一張“工地晴雨表”,便于及時開啟防塵裝置。
從傳統工地到互聯網+工地,再到人工職能+工地,項目的管理水平更加精準、高效、智能,也為實現建筑業的轉型升級、降本增效提供重要支撐。前不久,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泛悅中心項目還從85家施工單位中脫穎而出,榮獲“南京市揚塵防控智慧工地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來源:北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