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改變了中國,影響并惠及了世界,這4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濃墨重彩的40年。
面對這個舉世矚目、影響深遠的偉大實踐,中國網財經聯袂今日頭條共同邀請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企業家共同回憶、記錄這個偉大時代。
這一期我們專訪了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請他講講改革開放與創業的故事。
1997年,已經在商界小有所成的高紀凡從《京都議定書》及美國克林頓政府“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中,看到了太陽能產業無可估量的市場前景和社會效應,創建了天合光能,并將光伏作為自己畢生奮斗的事業。
天合光能經歷過光伏行業的嚴酷寒冬,也經歷過蟬聯“全球出貨量第一”的輝煌,如今卻要把輝煌留給歷史,走上轉型之路的新起點。
高紀凡說,國家用自身的發展教會我們中國企業要不斷改革升級,保持開放的眼光。對于改革開放帶來的這樣一個大時代、好時代,天合光能永遠心懷感恩。
以下為采訪實錄
關于創業
改革開放給您的人生帶來了哪些轉折?
高紀凡:1985年我考上吉林大學碩士研究生,被時任吉林大學校長的著名化學家唐敖慶先生收為門下弟子。三年苦讀后,我面前擺著兩條路:留校讀博、出國深造。1987年,我回鄉參加暑期社會考察。當時的武進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成績可喜,但是走進生產一線,企業技術力量的薄弱程度出乎我的想象。我對幾十家企業進行考察,當時中小化工企業的技術水平普遍較低。1988年,從吉林大學量子化學專業碩士畢業后,我就走上了創業道路。
當時社會上的創業經商氛圍是什么樣的?
高紀凡:當時恰好是改革開放十周年,又趕上一股創業潮,創業經商的氛圍還是不錯的。
您在決定創業以后,是如何選擇行業和方向的?最后為何選擇光伏行業作為長久奮斗的事業?
高紀凡:1997年,我從當時的《京都議定書》及美國克林頓政府“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了解到,利用太陽能技術可以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其市場前景和社會效應都無可估量。于是,我創建天合光能,走上了致力于“用太陽能造福全人類”之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新時代的創業者們,您有哪些經驗想告訴他們?
高紀凡:創業不易,要想創業成功,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經歷來自各個方面的考驗,即便是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也不例外。創業者們要不畏挑戰,還要將挑戰視為機遇。
以天合光能的創業歷程為例,面對海外對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我們從未輕言放棄,而是積極申訴應對。同時,我們將挑戰化為機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海外設廠,滿足當地和周邊市場的需求,在“雙反”挑戰下加快實現國際化。
2011年至2014年,是中國光伏業的寒冬,歐洲債務危機使市場增速下降、美國征收“雙反”關稅增加市場不確定性、光伏產能過剩導致過度降價競爭,這“三把刀”使中國的光伏企業走在了刀刃上,有的企業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此時天合光能再次發揮了當年的創業精神,我一直在告訴自己,只要還能喘氣,我們就能生存下去。我相信,即便要死,天合光能會是最后一個,但是光伏行業會存在,所以天合光能肯定會生存下來。
關于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惠及了全世界,這在光伏行業是如何體現的?
高紀凡:40年前,中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中國企業開始更大規模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改革開放奠定了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改革開放搞活機制、打破束縛、放開市場,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40年的發展過程中,各級領導對光伏產業予以了高度關注,利好政策措施相繼出臺。
40年里,中國制造端主要生產環節產量均多年連續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環節產量前10名的企業中有半數以上位于中國大陸。同時,全球光伏應用市場已從十年前的歐洲市場為主,轉變為中、美、日等市場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