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孔子《論語·學而第一》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轉眼2019已近尾聲,“智能+”時代的建筑人,你們是否也要對過去問一問,對現在看一看,給行業的未來以展望和期待?
智能與建筑結緣早于2019年,但這一年卻成就了很多與智能相關的“關鍵”,比如5G的應用,比如產業生態圈的打造。
2019年8月26日-29日的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時指出,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推進,智能產業快速發展,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
智能與各行業的融合也進一步推動了智能在建筑領域應用的步伐。2019年12月10日,2018-2019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主體工程等241個項目工程榮獲“魯班獎”,這背后不乏“智慧+”的助力。
“建筑與安全共生,建筑與綠色同行;建筑與智能相伴,發展與生態雙贏。”這是劉希清老師對智能建筑未來發展的理解。
但建筑的本質是什么?人們對未來建筑的要求是什么?為什么說
智能建筑業者既要“回歸建筑”,又要“躍出建筑”,“躍出”是為了更好地“回歸”?……在2019年的尾聲,我們推出劉希清教授的《行業十問》,問清行業過去,問明行業現在,也希望能以此讓業內人更清楚地明確行業的未來。
——智能建筑發展十問:
1.建筑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人們對未來建筑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認識智能建筑的不同發展階段(AUTOMETRIC—IT—DT—AI)?
2.如何理解和認識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關系、綠色建筑與生態建筑的關系 ,國家標準GB50314中智能建筑設計的六(七)大要素如何才能確保支撐建筑的節能、環保,進而實現綠色、生態(健康)?
3.智能化產業屬于數字經濟范疇,建筑產業屬于傳統產業(制造業+建造業),智能技術怎樣才能與傳統建筑業深度融合,如何用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建筑產業(建筑制造業、建造業)?如何認識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規劃設計施工運維…)也是智能建筑界的職責?
4.如何理解智能建筑業者的思維既要“回歸建筑”,又要“躍出建筑”,“躍出”是為了更好地“回歸”?
5.從綜合安全的理念出發,如何理解和認識建(構)筑物的綜合安全?如何實現建(構)筑物的綜合安全?現行國家標準中建(構)筑物的公共安全體系架構包括消防、安防和應急,建筑物的網絡安全、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是否也應該包涵在內?
6.建筑業信息化的緊迫任務之一是實現建筑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如何認識和理解“以BIM為基礎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管理體系(系統)”在建筑信息化、智能化進程中的作用?
7.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統”,是智能建筑的“大腦”,“信息設施系統”是智能建筑的神經系統或血液循環系統。現行的信息系統網絡架構基本上采用的是計算機網絡的分層次的體系結構。這種分層次的、縱向的、集中管理(控制)的模式,與分布式、橫向的、平臺化、扁平化的管理(控制)模式,將來會如何相互碰撞、互相補充、形成“合縱連橫”的新模式?
8.如何認識和理解“裝配式建筑”在建筑業未來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探索和解決裝配式建筑的部品部件與信息化設備安裝、物聯網前端配置、網絡布線安全聯結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行業組織在此項工作中應發揮怎樣的組織協調作用?
9.數據中心(云中心,機房)建設如何更好地體現綠色、生態理念?如何根據建筑物功能、業態、運營機制等(單體、群、園區、城市)的不同,配置不同層次的云(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如何處理好云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的關系?它們與智能化的體系架構、管控方式、接口協議(標準化的,定制的)如何協調?如何兼容?行業為此必須盡快出臺哪些標準?
10.權威專家預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未來將有兩個主要分支: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當前,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評估AI技術的發展階段?如何應對AI技術的廣泛應用所產生的安全風險?如何加快區塊鏈技術在智能建筑界落地?行業發展將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行業和企業應采取何種措施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十個問題問出了行業發展的根本,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這些問題也將融合新內涵,并將持續對行業產生深遠的指導意義。
如果你對這十個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如果你想與大家分享你的答案和解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十個問題可談的方向和內容很多,無論你想點評哪一個,或對哪一個問題有感觸,都可以評論哦~~我們將從留言中挑選10名經典分析和分享,送上一份精美的禮物~~
關于作者
劉希清——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員
曾歷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曾擔任公安部一所研究室副主任、公安部安全與警用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常務副主任、公安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全國安全防范報警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等職。
現任全國安防標委會(SAC/TC100)顧問、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應用分技委(SAC/TC100/SC2)顧問;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顧問、專家工作委員會顧問專家。
劉希清,196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本科六年制),198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碩士學位;1982年開始從事公安科技工作,直至退休。
他早期師從吳全德院士從事光電發射和微光夜視科技研究,項目組的相關研究成果曾獲國家教委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同時,他也是最早跨界并融入智能建筑行業的安防專家。早在1997年,他就發表了《安全防范與智能建筑》的長篇論文,論述了安全與建筑、安全防范技術與建筑智能化技術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
從1998年開始,他先后參加了以國家標準GB50314《智能建筑設計標準》為龍頭的多項智能建筑領域國家標準(設計、驗收、施工、運維等)的編制、修訂、審查或討論。
2013年,他參加《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報告》的編寫,系統梳理了智能建筑行業的專業架構、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工程實施體系,并協助行業領導確立了“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行業發展方向。
2018年6月,他被《第三屆中國智能建筑節》授予“特別貢獻獎”,是我國智能建筑界一位德高望眾、受人尊敬的長者、智者、學者和專家。
觀點大咖說約稿
各位行業智友們,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智能建筑行業也是一樣。新常態下行業如何升級、技術如何迭代、企業如何發展、個人如何成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為此,作為一家專注于智能建筑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河姆渡,我們向您發出誠摯邀約,大家一起針對行業方向發表觀點、闡述觀念、廣泛討論。一篇文章,一個觀點,就是一場思想激蕩,彼此啟發,相互成就,在行業頭部大咖的引領下,共同探索智能建筑行業的前進之路。
投稿請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