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收費系統將超市、銀行、加油站的收銀員替代了;無人汽車、智能駕駛把司機替代了;3D打印將工廠生產線、流水線操作工替代了;
電子商務、無人超市把小賣鋪替代了……
未來5年、10年、30年,多少人會被替代?近日,麥肯錫發布報告: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全球大概有3.75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其中,中國占1億。如何成為不被機器人替代的那一個?來看看麥肯錫的預測。
哪些行業不受沖擊?
麥肯錫報告中分了11個行業大類,看不同國家未來在這些行業的崗位需求變化。其中涉及到創意工作、技術類工程師、管理類以及社會互動類的崗位需求增長明顯,因為機器還無法在這些領域取代人類。
01創意類
創意人員(藝術家、設計師、娛樂業從業者、媒體工作者)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85%。(下列圖片均來自麥肯錫,以下11張圖中的柱形圖從左至右代表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以及美國。)
02技術專家
技術專家(計算機工程師、專家)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50%。
03教師
教師(學校教師、高等教育、其他教育業專業人士)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119%。
04經理及管理者
在經理及管理人員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40%。
05建筑人員
建筑人員(
建筑工程師、建筑工人、安裝及維修人員)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9%。
06醫護人員
醫護人員(醫生、護士、醫師助手、藥劑師、理療師、保健員、保育員以及保健技師)大類中,中國的崗位需求將增長122%。
07專業人士
專業人士(客戶經理、工程師、商業及金融專家、律師及法官、數學專家、科學家以及學者)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26%。
08辦公支持
辦公支持(IT工作者、問訊員、辦公文員、部分金融從業者(采購、工資單等)、行政助理)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14%。
09相關物理活動人員
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工作(機器安裝修理人員、安保服務、博彩業從業者、洗碗工、清潔人員、食物準備工人)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下降4%。但印度、墨西哥此項工作需求會有所提升。
10社會互動類工作
社會互動(包含餐飲服務人員、零售及線上銷售人員、一對一理療師、娛樂業服務員、造型師、酒店及旅行相關從業者)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36%。
11特殊工作
在難以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工作(特別領域的機械工人、緊急應急人員、搬運工、機器安裝及維修工人、農業從業者、交通維修人員、建筑清潔工人)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12%。
麥肯錫報告特別指出,被機器人取代并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報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將有7500萬至3.75億人口重新就業并學習新的技能。從數量上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預計將有1200萬至1.02億中國人需重新就業。
據麥肯錫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至少1.18億人的崗位被機器人取代,這要求他們學習新技能,適應與機器人的合作分工;其中700-1200萬人需要轉換職業(這意味著他們原有的崗位徹底被機器人取代,不再有人工的價值)。如果人工智能以更樂觀的速度發展的話,這一數字將擴大到2.36億,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國人。
應對失業,誰會習慣?
其實面對“失業”、“裁員”這已經是個“月經話題”了,年年喊“狼來了”,今年狼會不會真的來了?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數據是“非農就業人數”,中國也有,叫“城鎮登記失業率”,據說就業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已經降到多年來的低點了。
2018年10月份,天風證券分析師通過爬蟲在前程無憂平臺上分析了894萬個招聘廣告,發現從5月開始,招聘廣告數大幅下降。
以中國經濟的體量,以中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的差異,以國內產業種類之齊全,只存在“工作轉換”,不存在“失業”,我們最大的風險不是失業,而是毫無心理準備地暴露在失業風險之中。比如在AI的擠兌下,不得不失去工作,而從事不愿從事的AI挑剩下的工作。
人定規則,AI執行
關于AI,馬云曾明確表示:在過去30年里,我們使人像機器。在今后30年里,我們將使機器像人。但機器應該像機器,人應該像人。馬云呼吁我們不應該焦慮,應該改變自己,擁抱明天。關于未來主要的就業動力,他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服務業將成為創造就業的主要推動力。人類,是為定規則而生,而機器是為執行而造的。我們只需發揮“人”的優勢,從現在開始就要作好準備,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自己,在以后的變革中你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