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萬豪國際集團對外公布,集團旗下喜達屋酒店某個客房預訂數據庫被黑客入侵,大約有5億顧客的信息泄露。此次涉及的酒店包括W酒店、瑞吉酒店、喜來登酒店與度假村、威斯汀酒店與度假村、源宿酒店雅樂軒酒店、豪華精選酒店、艾美酒店與度假村、福朋喜來登酒店等,其中絕大部分
品牌酒店在中國隨處可見。5億顧客數據信息泄露可歸咎成何種性質的時間?被媒體定義為史上最大規模泄密案件的“Facebook數據丑聞”涉及了5000萬用戶數據信息,那涉及數據量級為“Facebook數據丑聞”是十倍的萬豪“數據門”,是不是得“光榮”接下史上最大規模泄密案件的“美名”呢?
根據萬豪的說法,在這5億名被泄露的客人信息中,約有3.27億人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姓名、性別、電話號碼、
電子郵箱、護照號碼、喜達屋SPG俱樂部賬戶信息、出生日期等。對于某些客人而言,這些被泄露的信息還包括支付卡號和支付卡有效期。雖然萬豪國際對支付卡號進行了加密,但目前無法排除第三方是否已經掌握解鎖信息的密鑰。也就是說,一旦解鎖信息密鑰被第三方掌握,客人信息將在不知名的情況下得到“完全公開”,這真是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
萬豪“數據丑聞”事件還在持續發酵,盡管我們還無法預知最壞的后果是什么,但關于數據泄露這個bug,不僅僅出現多次,甚至在兩個多月前就已在國內驚起了千層浪。為什么現在又重復出現了呢?
8月28日,本土酒店品牌華住集團旗下連鎖酒店發生用戶數據泄露。在暗網,一位ID名為“helen250”的用戶發帖出售1.3億名華住旗下酒店入住用戶數據包,泄露數據總數達到5億條。隨后,經警方查證,犯罪嫌疑人利用黑客手段竊取華住集團旗下酒店數據并在境外網站兜售,但未交易成功。
根據調查,未成功交易的5億條用戶數據信息包括1.3億人身份證信息,2.4億條開房記錄等,這些數據信息被標價為8比特幣或者520門羅幣,折合人民幣約約37萬元。
又是5億。這個數字到底是巧合還是有意?先拋去這點疑問不談,更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短短三月之間,兩大酒店集團接連發生巨大數據泄露事件,而卻未引起國人太多的注意呢?這明明是比“Facebook數據丑聞”更恐慌的事情呢?難道是因為我們對隱私太不注意了嗎? 有人認為,華住公司程序員將數據庫連接方式上傳是導致華住集團數據泄露的根本原因。盡管這一說法遭到了華住公司的肯定,但這點卻的確某些數據泄露的原因所在。
業界普遍認為,除了個人因素,技術漏洞是導致數據泄露的潛在因素。盡管酒店信息管理都已進行
防火墻及加密設置,但在將數據進行云傳輸、
存儲及處理的過程中,都可能存在漏洞,從而被黑客攻擊。
以云
存儲為例,盡管云存儲可實現
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存儲效率等優勢,但云
存儲服務器早已成為了黑客入侵的目標,因為
服務器上不僅擁有無窮用戶數據,對此類大用戶群服務的劫持更加是黑客收入的重要來源,也就是說服務器的安全性直接影響著用戶上傳數據的安全,盡管多數的云存儲廠商都預備安全防護方案,但黑客的力量永遠無法忽視。
需要提及的是,在網絡專家看來,萬豪酒店此次巨大數據泄露時間早在十年前就已暗藏玄機,且在2015年就可避免。2015年,喜達屋曾報告了一起規模遠遠更小的數據泄露事件。在這起事件中,攻擊者在部分喜達屋酒店的餐廳和禮品店的POS系統中安裝了惡意軟件,以收集支付卡信息。但是,由于萬豪并未對改起時間進行全面調查,使得攻擊者在喜達屋預訂系統中又潛伏了三年,從而導致本次巨大數據泄露事件。
盡管這些被盜數據尚未在黑市銷售,但我們不得不開始擔心,這是否意味著,從預定酒店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身份信息注定將公布天下?酒店還安全嗎? 更恐怖的是,酒店安全問題還不止與數據泄露門,直播門、衛生門……等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
與家庭直播門類似,不少酒店在酒店暗藏攝像機,這些攝像機有些被藏在壁畫后,有些被嵌入在
插座之中,總之,你所能想象或不能想象的地方都可能藏有攝像機。據相關部門調查稱,賓館房間被放大量攝像頭住客遭遇**,而這些攝像機所拍攝的實時直播畫面將在黑網進行公開叫賣。而這項操作,似乎已成為酒店的常態,甚至某些酒店老板還據理力爭:不然我們靠什么掙錢?
這種有些理由當然的說法讓人不寒而栗,互聯網時代的弊端是,人人都是攝影師,人人也可成為偷窺者。這點在酒店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再來談談衛生門。2018年11月4日,微博大V“花總丟了金箍棒”通過
視頻曝光五星酒店亂象,二十多家五星酒店服務員使用臟毛巾擦馬桶、刷水杯,頓時輿論一片嘩然。為了求證酒店衛生門是否屬實,中國青年報對錦江之星酒店、7天連鎖酒店、如家酒店等評分較高的10個品牌的快捷連鎖酒店進行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調查中10家酒店有4家細菌總數超標的情況,有5家酒店檢測出大腸菌群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兩種致病菌。其中。7天酒店、城市便捷酒店、漢庭酒店紛紛檢測出大腸菌群,城市便捷酒店還檢測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而漢庭酒店還檢測出了溶血性鏈球菌。這意味著,我們在入住這些酒店的同時,很容易因為細菌超標而引起病毒感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上腹膜炎、腸胃炎、敗血癥、心包炎心等疾病。 而除了數據門、直播門、衛生門,酒店遇襲事件也時常發生,這不僅暴露了酒店在
門禁、監控、報警等方面的不足,人員可隨意出入、監控有死角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酒店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這是否意味著酒店將成為“危險“的代名詞?酒店安全該如何保障呢?
或許數據漏洞只能通過算法不斷訓練、升級來得以完善,但直播門、衛生門及酒店遇襲事件更多的是出于人為。有人曾說人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這話其實也不無道理。
所幸,政府部門已經看見了酒店安全的重要性,并推出了系列規范:如打造一套嚴實的
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達到重點部位監控探頭無盲區、圖像清晰的要求;配備應用手持金屬
探測器、
安檢門等應急安檢器材,提高單位的安全防范能力;加強酒店服務人員和保安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等等,技防、物防、人防三者合一,最大程度保障酒店安全。
而消費者更應捍衛自身的權益,在遭遇酒店安全事故時必須第一時間進行報警,不僅保衛自身安全,同時也在為后來居住者營造一個較為安全的住宿環境。
盡管萬豪酒店因數據庫泄露遭集體訴訟,被索賠125億美元。但巨額賠償的背后,更是對所有酒店的嚴重警告,正如原告所言:“希望該集體訴訟能夠讓萬豪國際酒店和其他大型跨國連鎖酒店能夠意識到,尊重顧客隱私意味著要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來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
在大數據時代,“得大數據者得天下”已成為行業的共識,且能在各行各業發揮巨大的價值,但萬豪酒店巨大數據泄露事件讓業界再一次看到大數據可怕的一面。數據這把雙刃劍如何才能避免“走偏鋒”,這是所有人都必須直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