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屬于朝陽產業,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系統都需要時間的檢驗。早在2002年、2003年,國家智能
建筑設計、驗收標準就相繼出臺,但國家智能
建筑施工標準一直沒有出臺。
“沒有
樓宇自控系統的施工規范,工作中缺乏參考依據,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的經驗,有些技術問題在我們能力范圍內,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有些涉及到土建、給排水等專業技術,我們沒有權限,只能交由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士代為操刀,在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對整個智能化工程造成重大影響。”北京某智能工程企業的工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隨著智能建筑技術的發展,行業施工標準的制訂被推到需迫切解決的關口。此次智能建筑施工標準出臺后,將形成完整的智能建筑從設計到施工的全流程標準,有助于智能建筑的發展。
范同順認為,智能建筑的科技含量比較高,成熟度不夠,除了智能建筑施工領域,系統集成、
樓宇自控領域的標準也是一片空白,技術人員在進行工程建設時,常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隨著智能建筑的不斷進步,行業標準將會逐步完善。
施工標準的出臺能否解決智能化建筑行業存在的問題,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黃久松認為,現在的行業工程標準只屬于推薦性標準,給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可供參考的依據,缺乏法律強制性,不能對技術人員進行硬性約束,使得各種類型建筑的智能化質量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去年對北京市106座建筑的智能系統運行情況展開調查,發現三成建筑的智能系統運行不正常,三成則長期處于癱瘓狀態,智能系統運行良好的只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黃久松認為,形成這種局面與當前不完善的行業標準有必然的聯系,很多工程企業會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一套企業施工標準,規范本公司員工的行為,保持工程的施工質量。但是,目前行業內工程企業的實力懸殊巨大,魚龍混雜,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系統帶病運行的現象比比皆是,還有不少的系統長期處于癱瘓狀態。
范同順表示,即將出臺的《智能
建筑工程施工規范》將智能建筑中的
綜合布線、
信息設施、安防等多個子系統的安裝情況都做了詳細規定,其中首次對系統集成、設備管理進行技術性規范。
同時,施工規范參照了設計、驗收標準中的很多內容,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工程標準,技術人員只要按照設計標準施工,驗收人員也能依據要求檢驗。這樣,智能建筑中的設計、施工、驗收標準就實現了“無縫對接”,配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