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無人酒店能否落地實施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無人新業態接連來襲,在智能無人酒店,顧客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自主進行預訂、入住、退房等。近兩年來,洲際、希爾頓、海航旗下酒店、飛豬未來酒店不斷地使用
智能機器人,不過,在很多酒店人看來,目前無人酒店更像是營銷噱頭,雖然為無人酒店,但成本卻高于傳統酒店。更重要的一點是,酒店的本質是服務,而服務需要溫度和情感。同時由于受眾群體窄,無人酒店僅僅依靠噱頭無法持久生存,未來是否真正能夠落地生根?
河姆渡智能建筑平臺對于酒店智能化還是非常感興趣的,這里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以下智能無人酒店落地的一些問題。
一、智能酒店是變革還是噱頭?
隨著無人超市、無人駕駛的興起,“無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現在流行的熱詞之一。如今,無人的概念已經席卷到了酒店業,國內就出現了不同形式的無人酒店,例如上海的幾家連鎖酒店已經實現了“無人服務”的自助式入住。顧客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預訂,到達酒店之后,只需要在自主服務機器上刷一下預訂人的二代身份證,系統就會調出相應的預訂信息,顧客可以根據操作提示自主完成入住登記,無需酒店前臺人員的服務和幫助。同樣,退房也非常方便,只需將房卡插入自主服務機器卡槽,系統會自動找回多余的押金、打印發票,無需等待前臺服務員確認查房清點后的一系列結賬手續。
這樣說來,無人酒店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酒店人不可忽視無人酒店的發展及應用。但是,目前國內的無人酒店還處于試水階段,酒店安全、機器維護等多方面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無人酒店”更多的是運用智能科技實現酒店的智能化。所謂的“無人”其實是在基礎服務上,讓一些程序代替人工解決顧客的基本需求。
二、智能酒店真的能降低成本嗎?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近幾年智能酒店的概念開始逐漸落地發酵。很多人認為在未來,智能科技將取代酒店服務人員,可以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雖然在“無人酒店”人員配備上有所減少,但為了提高賓客滿意度,不少酒店招聘的人員在成本上卻遠高于傳統酒店的服務人員成本。我們打一個比方,如果一個連鎖酒店可能需要30人,每人工資為3000元/月,共9萬元;但是這種情況下酒店需要雇傭更加高級的15人,月薪在1.5萬元左右,人力成本支出為22.5萬元,每月人力成本反而需要多支出13.5萬元。除此之外,智能科技設備才是高成本,越智能成本越高,還要花費大筆費用進行智能設備的保養與維護。
但是我們也不能小覷人工智能對酒店業所產生的威力。以前酒店前廳部前臺可能需要10個人,現在有人工智能的輔助,可能只需要4個人左右,降低60%-80%的人力成本,可提高運營效率,提高服務質量,提高賓客滿意度,并且可使酒店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通過對客源進行類比分析,推動產品創新。
三、智能無人酒店如何落地實施?
隨著更多無人酒店項目的落地,酒店行業傳統的人力密集型現象或許將逐步被智能化應用改變。其中,酒店行業的人工智能展現出了極強的發展潛力。目前國內已經有上百家酒店在使用機器人服務,在世界上位居首位。未來,這個數字有望進一步提升。然而,在競爭激烈的酒店市場,智能無人酒店落地能否真正生根呢?
實際上,就當下市場而言,酒店行業競爭激烈,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毫無亮點的住宿體驗,讓不少旅客體驗感平平。而諸如無人酒店、智能酒店的橫空出世,除了增加酒店設計感、產品品質感,飽含“黑科技”的智能產品更能成為酒店差異化,吸引客人、留住客人的利器。拋開成本因素來看,這實際上是酒店營利的很好出發點,然而,盡管人工智能化的無人酒店發展潛力無限,可受制于成本問題和科技水平問題,未來發展的阻力依然不小,例如不少四星級以下酒店難以進行相應的成本投入、很多人工智能設備只是試驗品并未真正大量生產、一些技術難點尚未突破導致制約實際應用受到制約等。
不過,酒店的本質是服務業,酒店的服務需要溫度和情感,這一點,只有員工才能做到。但是員工素質也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智能無人酒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產品,而需要不斷迭代更新。科技感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把科技與服務結合,塑造“新服務”模式,改進一些人工不足的地方,才能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