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范圍內
公共安全面臨嚴峻情勢,是國際上關注的重大課題,信息內容與情報成為掌控局勢的關鍵要素。面向大數據背景下國家
公共安全保障是重大的國家的需求。聚焦公共安全、平安城市、
視頻監控、網絡安全的需求,以安防
視頻大數據,及網絡空間各種視頻、圖像、語音、網絡信息為大數據基礎,創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理論,構建公共安全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平臺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我們現在面向的空間主要有兩個。
第一面向物理空間安全:全國平安城市建設
視頻監控前端數量已超過2000萬。目標感知能力不足,大數據給公共安全事件即時感知、精確分析、快速搜索帶來巨大困難,急需人工智能技術支撐。
第二面向網絡空間安全:網絡空間富媒體通信的引入,帶來新型媒體信息管控難題,國家急需大數據環境下富媒體內容感知、網絡信息安全、網絡多媒體內容監測的支撐技術。
十二五期間,全國600大中城市視頻采集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監控系統26.8萬余個(2009),安裝攝像頭2000萬余個(2013)。按每個攝像頭每天約7.2GB (0.3G(CIF)*24)的數據量,北京市攝像頭40余萬個(2011),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為 2800TB,數據量巨大。
在這樣大量的數據下,依賴人工監控,智能化程度低,無法實現大規模視頻監控環境下的事前感知、事中聯動、事后有效處理及智能檢索。急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分析的技術,在視頻監控里能夠提供有效的技術的支撐。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帶來社會建設的新機遇,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根據這個核心,《規劃》里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規劃和要求。
第一、促進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深度應用,推動構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監測預警與控制體系。
第二、圍繞社會綜合治理、新型犯罪偵查、反恐等迫切需求,研發集成多種探測傳感技術、視頻圖像信息分析識別技術、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智能安防與警用產品,建立智能化監測平臺。
第三、加強對重點公共區域安防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升級,支持有條件的社區或城市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區域示范。
在智能視頻分析關鍵技術方面,我簡單列了相關的關鍵技術:
侵入/越界檢測
遺留物體事件檢測
拿走物體事件檢測
徘徊檢測
行人/車輛檢測、跟蹤
人臉(人像)/行人/車牌識別
人群密度監測
異常行為(奔跑打架斗毆)檢測
視頻質量診斷
視頻濃縮與摘要
視頻內容快速檢索
圖像增強與復原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方面,根據實際應用場景,人臉識別可以分為如下3類:
第一、有配合人臉識別。分
認證和查詢,通常應用在證件照人臉,聲明我是A,然后將A的模板人臉圖像和現場采集的A的人臉圖像進行比對,給出Yes or No,或查詢大庫。通常要求配合。
第二、半配合人臉識別。也分認證和查詢。通常應用在受限的通道、卡口,進行黑/白名單比對。該類應用通常光照穩定,不要求配合。
第三、非配合人臉識別。查詢為主,通常應用在視頻監控的動態布控場合,進行黑名單查詢。該類應用光照復雜,姿態不確定,難度大。
清華人臉識別技術——人證合一驗證通關應用:2005年,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主持集成清華大學人臉技術,世界上首次在我國出入境旅客最多的深圳羅湖口岸開通“旅客自助查驗通道” ,日均出入境人數在數十萬以上。已推廣到深圳、珠海兩個地區的邊檢口岸共已開通了近400條自助通道,近300萬旅客,驗放旅客超過數億人次,通過率98%,成為世界人臉識別技術大規模成功應用的范例。